浙江计划用三年时间启动濒危剧种守护行动

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朱海洋 记者 严红枫

浙江:三年抢救濒危剧种

文化厅:三年干出实效 企业家:投入360万元 传承人:希望不是一阵风

浙江绍剧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照。CFP

宁海平调《狸猫换太子》剧照。CFP

  青黄不接,传承人少;看戏的白头发多,黑头发少;娱乐方式多样,戏剧被边缘化……经历800余年的中国戏剧,陆续形成了300多个剧种,然而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浙江是戏剧大省,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可是在该省56个省级非遗以上剧种中,能登台表演的仅剩14个。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7月19日,浙江省启动濒危剧种守护行动,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与传承。

  再不救,真的要亡了

  我国最早成熟的戏剧样式“南戏”就诞生于浙江东南沿海,浙江除了拥有以越剧为代表的大剧种之外,还拥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朴实泼辣的婺剧,活泼风趣的淳安睦剧,高亢激昂的绍剧……舞台下,观众们享受着历史的穿越,领略那些小剧种曾经的绮丽和芬芳;而舞台上,传承人很清楚,剧种的辉煌正在渐行渐远。

  宁海平调,浙江省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唱腔高亢而宛转,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该剧传承人薛巧萍介绍说,表演以“耍牙”最为精彩,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念、做、打,堪称戏曲的“绝技”,可与四川的“变脸”相媲美。

  “这项绝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剧团里会此绝技的只有两人,至今还没有能接下去的传承人,如此发展下去,只怕会灭绝。”薛巧萍告诉记者,宁海平调必须从小学习,不仅要会唱,还得学习各种绝技,她说:“实在太辛苦了,连我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这个,一般的父母哪会把孩子送来?”

  薛巧萍几乎成了这项传统曲最后的守望者。采访中,众多地方剧种的传承人告诉记者,技艺传承后继无人、演艺人才严重匮乏、缺乏专业剧团成了地方戏剧发展最大的难题。

  “目前,许多剧种的非遗传承人和曾经从事舞台表演的老艺术家数量稀少,且年龄较大,其唱、念、做、表的水准停滞在业余状态,演艺水平普遍不高。”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说,众多剧种根本没有专业的剧团,除了几个非遗传承人外,再无其他专门从事剧中表演、音乐、编导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样的境遇下,如何做到系统性、延续性学唱?剧种的核心技艺根本无法传承”。

  “就算有人,我们也要有钱做,关键现在养不起人,各级政府投入太少,加上观众群的逐步丧失,没人来看戏,专业剧团都无法从事经营活动,更别说民营的了。”浙江省浦江县文广新局分管非遗的副局长洪炜说。

  专家告诉记者,很多地方剧种因鲜见于舞台,或无剧团、或无名角、或无名剧,正快速淡出人们视野,甚至在其发源地,不少当地人也不知道这些本土剧种的存在。

 年轻企业家为何参与濒危剧种的抢救?

  “我们耳闻目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频频告急,许多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我们为之痛心,为之焦虑,为之忧心忡忡。”说这话的,是杭州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总裁宗馥莉。出现在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的启动仪式上的她,另一个身份是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会长。

  “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2013年1月成立,是由活跃在浙江经济一线的各领域的优秀年轻企业家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启动仪式上,宗馥莉代表联谊会与浙江省文化厅签署合作协议,承诺在3年内投入36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这也标志着新生代企业家非遗保护基金正式启动。

  青年企业家们为何参与濒危剧种的抢救工程?宗馥莉说:“这既是宣示我们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坚定信心,更是表达我们新生代企业家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真挚情怀。”

  “想要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创新很重要,让其散发出现代商业的魅力是条好路子。然而当前人们有一个误区,认为传统文化贴上商业标签,就会变味,其实不然!”联谊会副会长、杭州绿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适当时候,联谊会除了资金投入,还将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物力支持,主动配合政府不断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

  林东说:“未来联谊会将持续关注非遗文化,继续支持戏曲抢救工作,而且不只是浙江地方剧种,还希望包括全国的濒危剧种。”

  “雪中送炭”够不够?

  根据协议,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投入的360万元,配套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将在第一年用100万元支持包括睦剧、宁海平调、浦江乱弹等10个濒危剧种的传承发展,第二年用100万元支持百场传统戏剧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第三年用160万元开展“千名弟子共传承”“万名票友过戏瘾”,支持传统戏剧传承基地大发展等活动。

  “企二代”们这一举动博得了浙江省文化界不少喝彩。王淼说:“这群年轻的企业家,发起了志愿非遗保护的行动,通过带头倡议,一定能广泛呼吁和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不过叫好声之外,还有另一种声音:身家超千亿的“企二代”,面对如此庞大的濒危戏剧群体,3年才捐助360万元,是不是太少了?

  “其实,我们演出成本很高,加上日常的运营费用,演员的工资发放,戏曲的传承发展,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10万块实在做不了多少事。”一名濒危剧种演员说。

  不少剧种传承人则表达了感激。薛巧萍说:“对我们剧团来说,外界的扶持太重要了,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不管钱多钱少,只要有帮助就行,积少就能成多,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新生代企业家能关注到濒危剧种,我感到十分欣慰。钱多钱少无所谓,关键是能唤起政府和社会对非遗、对曲艺的重视。”洪炜告诉记者,省里每年投入几百万元资金用于戏剧保护和发展,然而分到每个县每个剧种其实少之又少,“像浦江乱弹,只有两个民营剧团,收入来源少,政府投入少,生存状况很不乐观。”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非遗主管部门领导则表示,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要少得多。他说:“文物、古建筑、文化遗址等项目看得到,做好了就是政绩工程,非遗是个‘无底洞’,一些地方的财政不愿投钱进去。”

  “光是省里重视和投入资金不够,得要求市、县两级投入相当的配套资金,专项用于非遗保护,新生代企业家开了个好头,地方企业的参与也很重要。其实,钱投进去,怎么会没效果?就是一些地方不够重视。”一位地方文广新局官员说。

  如何抢救?三年够不够?

  记者在为期三年的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方案中看到,针对珍稀剧种、小剧种、“天下第一团”(即指该剧种只有唯一剧团)或没有专业剧团等剧种,浙江省将实行“一剧一策”,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标。据介绍,第一年将资助十个剧种,复排一批经典剧目,推出一批艺术精品,第二年实施百场大戏送乡亲,第三年争取企业界结对扶持濒危剧种发展,在全省形成100个“戏剧广场”、公布100所戏剧传承学校、培育100个濒危剧种民间剧团和重点支持恢复和排演100部传统剧目,并培养千名濒危剧种青年传承人。同时,三年内将完成濒危戏剧的多媒体抢救记录。

  王淼还透露,浙江省将出台专门的政策,为每个濒危剧团配备专家组,并要求相关地方政府按照“一剧一策”的要求,制定扶持支持濒危剧种保护传承的政策措施。“这次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新生代联谊会或有后续动作,非遗处明年也将重点抓社会力量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王淼说。

  对于生存发展如此艰难的濒危剧种,三年到底能不能抢救得过来?一些演员和传承人表达了担忧。薛巧萍说:“希望不要是一阵风,说实话,像我们这样的剧种,等不起。”

  “我们剧团今年才恢复成立,都是义务的演员,不拿一分钱工资,到现在连道具和服装都没有。三年要抢救过来,我觉得难度有点大。”淳安睦剧的一名老演员告诉记者。

  面对困难,浙江省文化厅很坚定地表示:濒危剧种的抢救,三年内必须实打实干,干出成效。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