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梦”给山里娃设计校服(守望)

时间:2013年07月29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黄 娴

给山里娃设计校服(守望)

孙潇娜和山里孩子在一起。

资料图片

队友迟文洁设计的校服草图。

资料图片

  孙潇娜: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制作和理论研究研二学生。今年7月,她再次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暑期实践。这已是她一年内第三次自费踏上贵州。这次,她要给孩子们设计校服。

  (一)

  清爽的短发,白衬衫配牛仔裤,大背包,总喜欢在队伍的末尾默默地拿着摄录机记录队伍的活动。可当你言谈间提及贵州时,她便立刻被吸引过来,认真聆听,好像什么事都很新奇。

  和许多大学生一样,孙潇娜一直有个“支教梦”。

  在读本科时,她就曾向公益组织投过报名表,申请到西藏支教。“或因学业未完成,没有获批。”孙潇娜回忆说。

  小小“挫折”,并没有让她到落后地区支教的愿望“夭折”,反而更加强烈。

  2012年,已读研的孙潇娜加入由热心人士自发结成的民间公益性组织。这个组织有许多山区公益项目,其中包括大学生艺术支教项目。

  看准这一项,她报名参加。由于是艺术院校出身,她很快便被选为贵州月亮山暑假艺术支教队的队长。从来没到过贵州的她无比兴奋,尽管组织只帮忙联系地点,全程需要自费参与,可这并没有影响她的热情。

  2012年7月,孙潇娜和她的13名大学生队员,走进了贵州省凯里市从江县岜扒村的岜扒小学,开展为期半个月艺术支教实践活动。

  真正感受山区支教生活艰辛,就是从这次开始的。

  没有床就拼课桌;电不够,每天就充一点电坚持;没有饮用水,就喝山泉。几天不到,队员们集体“中招”,被毒蚊子咬得满身红疙瘩。

  可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学生们在楼下欢喜地叫着哥哥姐姐时,大家达成共识:“再苦也要挺住。”

  “暑假吸引孩子来学习很难,那真是扯着嗓子维持安静。”孙潇娜说。山里的孩子基础差,“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可是到这里才发现,有些几乎可笑了。”孙潇娜很坦诚,“比如最简单的蜡笔绘画,我们只思考到他们会感兴趣,却不曾想过在我们走了之后,这些孩子如何能有条件继续画画呢?”大伙只能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

  在岜扒村有个风俗,当有客人要离去,用红绳捆上一个红鸡蛋,能够带走祝福。离开前,孙潇娜仔细数了数,自己有43个鸡蛋,身边的队友每人都有43个。

  (二)

  第二次到岜扒小学支教,源于五年级学生贾玲苹的一封信。

  “哥哥姐姐,其实我们知道你们只来一次。以前有很多哥哥姐姐来了,也对我们很好,但不会再见到他们……但还是谢谢你们,带给我们一个快乐的暑假”。

  一番话似乎让孙潇娜看到孩子们略带失望的脸。寒假时间短,公益活动少,然而孙潇娜还是联系到了想要一同前往的同学。

  2013年2月20日,孙潇娜带着一行8人又来到岜扒村。在10天的调研中,她认真地对当地卫生、医疗、教育、艺术生活等做了全面了解。

  回杭州后,孙潇娜将全程拍摄的短片剪辑成两部分,分别是服饰、刺绣、侗布印染、侗族大歌、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反映当地学生教育和家庭情况的视频。

  孙潇娜说,对一个地方的了解,需要不断积累;每一次都要比之前更有收获。

  (三)

  第三次到岜扒小学,孙潇娜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因为这一次,他们有备而来。

  今年7月,学校的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将贵州定为联系点,派队伍到贵州山区开展实践活动。知道这个消息,孙潇娜高兴不已:她为岜扒小学设计了详细的支教计划后,向学校报了名。十足的诚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让孙潇娜的计划很快被选中。

  当岜扒小学校长接到孙潇娜的电话时,很是激动,“我们这边条件真的很艰苦,来过的人虽然很热情,可很难再见到。你来了三次,真的很感谢。”当团队出现在村口时,看到了早已等在那里的村长、校长、家长和孩子们。

  一年内三次踏上贵州黔东南。这次,孙潇娜更有想法、更有准备:

  这一次,提前准备了蚊帐,药膏,没有队员生病;这一次,更加深入地了解记录少数民族人文知识;这一次,准备了更多有趣的课,也更有实践性。

  模拟地震逃生、溺水急救,实在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专门带了一个牙齿模型,给大家上刷牙课。“第二天,好多小孩子跑来咧着嘴,笑着说,老师你看,我按你说的方法刷牙了……”孙潇娜边说,边模仿孩子们的动作。

  暑假支教不同于平时上课,要想吸引孩子们,全得靠好课程。贺卡制作、课本剧表演……孙潇娜们使出浑身解数。每一天上课时,要是看到多那么一两个孩子,她就觉得很欣慰,“这说明我们的课程是吸引孩子们的,付出是有成果的”。

  在孙潇娜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团队还有一项重要计划,就是给侗族的孩子们设计校服。这是第一次到贵州时,孙潇娜和她的队员们就有的想法。这次团队的一支小分队专程到临近小黄侗寨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对侗族绣品、服饰和生活用品的纹样、建筑雕饰和画作进行重点调查。

  “哪怕看见道路上一块纹路奇异的石板,也要精心拍下,说不定有用。”孙潇娜说,队员们希望通过拍照、临摹、写真等手段,记录、分析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元素,然后回校后与中国美术学院所有师生分享,通过发起少数民族校服设计大赛,向所有师生征集设计创意,将民族元素注入到孩子们的校服中。

  孙潇娜说,计划如果能顺利完成,中国美术学院将从所有设计中选择一款舒适方便又具有侗族民族特色的校服,由杭州的服装公司直接生产并对接学校进行捐助。

  “下次还来,争取让孩子们穿上我们设计的校服”。这是孙潇娜们时下最大的心愿……

  大学生手记

  7月25日,中央财经大学“爱汇陇”团队支教活动进入最后一天。近两周的接触让队员与孩子们亲如家人,离别在即,每个队员都希望珍惜最后的时间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帮助与快乐。

  早上,队员们在高中部上了最后一节音乐课,从进入教室熟练地在黑板上抄写歌词,到一句一句地教授旋律,每一个普通环节都格外值得珍惜。一首《和你一样》,既唱出队员与学生们的感情,也留下我们最美的祝福与希望。

  放学时,队员们都收到了孩子们写的卡片、画的图画,看着孩子们挂着泪珠的脸庞,紧紧抱住他们的我们也忍不住红了眼眶……支教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更收获了孩子们的信任与支持。相信这段经历会成为每个队员一生难忘的回忆与感动。

  ——中央财经大学爱汇陇支教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现在的力量仍然远远不够。每年暑假我们都会到不同的地方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环保教育给当地的小学生带去一些新鲜的知识。今年这个假期陪伴他们半个月,想给他们带去快乐。我们还可以将了解到的现状发到网络上,希望得到更多社会人士的关注。通过调研获得信息,也可以写成调研报告提供给相应部门。虽然力量很小,但我们已经在路上,加油!

  ——兰州大学第六届绿色营队员

  这次支教首先带给我的就是“自信”。虽然我是名师范大学学生,但还是第一次真正当“老师”。准备第一堂课时,我曾经对着镜子讲了近10遍;到最后一堂课时,我已可以不带备课本而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原因主要是孩子们对我的肯定:他们听课时那专注的眼神,悄悄放在我办公桌上的千纸鹤……想到这些,我心中总是暖暖的。

  通过这次支教,我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心灵更加敏感,他们渴望被关注,有表现欲,却不敢迈出第一步。我开始找他们聊天,一点点走进他们的内心,慢慢地和他们做朋友。

  想起初来时,不适应当地的环境,连续两三天吃不下饭,被蚊虫叮得满身全是脓包,为了丰富课堂教学绞尽脑汁,在调研时冒着草丛中有蛇的危险穿越树林,挨家挨户询问当地村民,最后把调研报告改了又改……一切汗水与泪水的凝结,在克服困难中闪闪发亮。

  ——湖南师范大学“心传阳坪”支教团队成员 韩 钦

  人民网强国论坛

  网友热议

  公益实践

  “xerox”:“新时期年轻人能做出这样的举措实属不易。愿更多的人参与到支援贫困地区的队伍中来,以各种形式尽我们自己的努力,为达到社会公平与和谐尽心!”

  “奔放的追梦人”:有这样关心、热爱公益事业的青年,与我们共同努力,让爱心在中华大地上尽情播撒。

  “ysgfj”:让公益活动的薪火永远传下去,让爱心的温暖点亮每个角落!

  “指间沙5”:参与公益支教活动,将是你们人生中的一笔财富,一段美好的回忆。

  “60.223.230”:看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公益团队的付出是值得的。 

 社会实践就要互动反馈(记者手记)

  在孙潇娜的短片拍摄计划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以帮助更多的人。快乐不是因为所爱的一切都拥有了,而是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当下,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参与到暑假实践活动中,从家中“独苗”甘愿化做一棵最平凡的“绿草”。可“有心”与“无力”总是如影随形。缺乏规划,沉不下去,难以适应,等等,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孙潇娜从加入组织、号召朋友,到带着计划去报名的成长,值得所有大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如何有规划地实践,怎样更富有成效自我成长惠及他人,亦如孙潇娜所说,“实践,不是空谈,应对自我、对他人都有所反馈。” 

  制图:蔡华伟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