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正式分步推进报纸传播形态创新

时间:2013年08月0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于 洋

7月1日起,人民日报正式分步推进报纸传播形态创新,一个月来推出带二维码的视频、图片报道162篇

“新纸媒”探路

  7月1日,刚刚度过65岁生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致读者》,提出将分步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一个月来,人民日报已推出带二维码的多媒体报道162篇,这是人民日报在推出网络版、法人微博、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栏之后,对媒介融合和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又一全新探索。

  近年来,随着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日增,也迎来融合和创新的机遇期。如何融合、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打造什么样的“新纸媒”,国内外的很多传统媒体都在结合各自实际,进行实践与探索。

  多平台:新闻生产的大趋势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多平台应用已经成为媒体消费的一个共同趋势。去年尼尔森在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消费者会进行多屏媒体的同步消费。美国报业协会的调查也显示,在美国,74%的互联网用户依赖当地的报纸媒体(包括数字版和印刷版)作为主要的新闻和信息来源。调查还显示,可视化新闻正成为网上最受欢迎的一类信息。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报纸纷纷开始整合报道平台,开始传播形态创新的实践。人民日报从2010年初就在版面上开始运用二维码的实验,从去年秋天起加快报纸传播形态创新的工作。在国外,美国《纽约时报》开通了其图片类的Lens频道、与Discovery台的合作视频。对重要新闻不仅提供文字,也提供视频;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以图片、视频这些视觉化信息,加上优化的搜索引擎,吸引了大量的浏览频次,一跃超过英国原先的报纸在线版老大《卫报》。视频网站也因此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国内的一些纸媒近年来也加大了对多平台应用的开发力度,在创办网络版和手机版外,将触角伸及视频新闻的生产和制作。

  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人民日报此次将二维码作为打通文字与视频新闻的渠道,希望借助新技术,逐步将传统的文字新闻采编升级为全媒体新闻生产,是顺应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个自觉行动、主动安排和重要举措。”

  二维码起源于日本,与不同条形码只具备识别功能不同,其内部储存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并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硬件的完善,二维码凭借其储存量大、保密性高、成本便宜等特性,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而这个小小的正方形,也为越来越多的媒体所用,成为推动报网融合、实现多平台互动的一把钥匙。

  “过去虽然一直说报网融合,但一直是报是报、网是网,两者的互动更多是内容之间互动,缺乏一座便捷的桥梁,而二维码就承担起桥梁的作用,也让报纸承载的内容更丰富和生动。”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说。

  推进媒介融合,实现多平台传播,成为很多传统媒体创新发展的首选。“多平台的使用,有助于满足人们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尤其是‘可视性’信息的需求。未来的新闻是平台化的新闻,使用更多新技术,可以显示后web2.0时代的信息互动、分享、个性化等特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说。

  全媒体:传统媒体的新挑战

  创新传播形态,从单一的媒介形式发展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这对传统纸媒来说既是创新也是挑战,对整个采编流程和编辑记者的媒介素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配合传播形态的创新,人民日报社对原有的采编机构进行了调整,在总编室增设报网互动编辑室;人民网新成立报网互动部,充实了网络电视部,并从今年4月开始对保障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从稿件选取、内容制作、二维码及图像识别生成、版面审核付印等一整套工作流程,建立了三级审稿制度,确保报纸传播形态创新工作有序推进。同时,人民日报对广大编辑记者进行了以音视频制作为重点的专业培训。

  从7月1日推出带二维码的新闻报道以来,人民日报制作的“最美乡村”、“求证”等系列视频报道都得到读者的好评。“传播形态创新并不是单纯将文字内容转化为视频,而是需要进行改编和再创造”,人民日报编辑程晨说:“视频的时间短,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用最短时间将问题解释清楚。”

  “全媒体时代,视频新闻报道自身独有特点和表现力,是文字和图片新闻报道难以替代的。然而,它的操作流程也远比写稿子更复杂,学习视频表达和采访技巧,对习惯文字创作的报纸记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人民日报欧洲中心分社记者刘歌说。

  跨平台的新闻生产,要求传统报纸对原有的业务模式、采编流程进行整合和改进,针对不同的消费模式组织新闻生产。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为例,其印刷版主要用于阅读,网站主要用于互动,多平台的网站用户多数是在讨论、查阅信息,而这些分工反映的是传统媒体创新过程中的再分工和再融合,背后是媒体人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

  专家指出,现在个人和用户生产的信息成为近年来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再是单纯技术意义上的新闻采编者,而应是一个核实者和整合者,新闻工作者的任务不仅是介绍“发生了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

  “尽管我们是新手上路,但看到自己制作的视频可以方便地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让读者更有参与感,心中顿觉欣慰和满足,对未来的作品更加充满期待”,人民日报欧亚中心分社记者林雪丹说。

  跨媒介:媒体转型升级的双刃剑

  跨平台的新闻生产成为传统媒体创新和融合的主要趋势,在经营方面也逐渐显示出成效。从去年开始,美国《纽约时报》的订阅量首次超过广告收入,这与其大力推进开发跨平台新闻制作密不可分。而一开始就以互联网起家的美国《赫芬顿邮报》等新媒体也推出了移动终端的电子杂志,单一平台的媒体即使是新媒体,也开始显出不足。

  传统媒体探索媒介融合,进行跨平台新闻生产,除了对媒体人的素养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也面临如时效、设计、投入等实际问题。以《纽约时报》去年在媒体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全媒体特稿报道《雪崩》为例,这一组特稿虽然被部分专家认为是跨平台新闻生产的范本,但整个制作流程花费了6个月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不是所有的报纸都能承担起。

  “跨平台的新闻生产,要求不同的媒介之间既要有合作,也要有分工。现在很多读者不完全是通过报纸头版来关注某个感兴趣的新闻,而是用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聚合新闻,或者关注微博及论坛的热门话题排行。‘母媒’和延伸出的新平台‘子媒’,应根据信息及媒介的特性来优化配置,为不同平台打造个性化的内容,而不是把同质化的内容复制一遍”,陈昌凤说。

  有专家也指出,多媒体、跨媒介的新闻生产也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调节阅读单调枯燥感,但也有容易打断读者阅读节奏、分散读者注意力的负功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手机读者对用本来就不大的手机屏幕进行文本阅读显示出更大兴趣,认为不断跳出的动画和音视频等容易干扰阅读体验。

  如何把握度也成为传统媒体创新传播形态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会配二维码,进行视频化的制作,而是重点制作那些适合用镜头说话的新闻,比如一些调查性的深度报道和视觉比较强烈的报道”,廖玒说。

  “报网融合既是内容的融合,也是生产方式的融合。传统媒体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探询科学有效的机制支撑,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探索的重点。”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说。

  记者手记

  “忐忑”中的处女作

  微水环保洗车是我尝试做的第一个视频。回望整个过程,发现自己竟一直处于“忐忑”状态:忐忑地拍摄,忐忑地配音,忐忑地剪辑,直到最后忐忑地等待上线……

  自从报社提出报纸传播形态创新要求,就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题材发愁。听说这个选题后,立刻跟同行记者提出,可以去跟拍洗车过程。理由很简单,作为采访记者,我们都没见过微水洗车是什么样的,而这样一个环保项目面临的推广难,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民众对它的不了解。因此,直观的图像更利于这种题材的表达。

  干了多年的文字记者,也面对镜头做过一些专访,但自己动手拍摄和制作视频,还从未尝试过。到底能拍成啥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所以在动手之前甚至都不敢跟编辑部报告想在写文字稿的同时,做视频的事。

  因为忐忑,不敢兴师动众去借人民网上海频道的摄像机,只是因陋就简地拿了自己的家用机,抱着拍拍试试、大不了留作资料的心态去了现场。

  拍完回来,看着一堆素材,有些发愁。因为现场是地下车库,光线比较暗,又没有辅助的灯光,因此有些画面效果不甚理想。这还在其次。编辑软件更是从未用过。拿着多媒体培训班的上课记录,比照着安装了的编辑软件,竟然对应不上!原来版本不同。

  凭着一些学到、看到的基本概念,就这么折腾着,摸索着,终于剪辑出了1分多钟的片子。把视频传回北京的时候,我对它的质量能不能通过、能不能上线仍是没底。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创新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作为报纸从业人员,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敢于尝试新事物。只要做了,就是好的开始。

  (本报上海分社记者 励 漪)

  从头学做新媒体

  人民日报启动传播形态创新,7月1日,国际新闻终于踏出多媒体报道的第一步。7月1日22版刊登的关于克罗地亚加入欧盟的头条报道,配以二维码链接的视频。我也有幸成了首批传播形态创新的“吃螃蟹”的人。

  全媒体时代,视频报道的自身独有特点和表现力,是文字和图片难以替代的。然而,它的操作流程也远比写稿子复杂。画面更需要巧构思,要考虑报道切入点、被采访人和新闻主题的呼应关系、声画相配合。

  为保证7月1日见报,新闻怎么报,视频怎么排,拍人物怎么访……一连串确定与不确定的问题,我都要一一解决。

  为此,我提前把6月29日早上在布鲁塞尔拍摄的欧盟委员会总部大楼等画面找出来,编辑整理,先采出一条解析“克罗地亚入盟”新闻背景的成品视频备用。后来证明,这个预案很重要。如果等到30日白天就会手忙脚乱。

  除了时间紧张,语言和技术是我面临的两大困难。初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我一人扛着三脚架、摄像机,为找个安静的地方拍摄采访转了好久。警察们荷枪实弹,搜身极严,近身搜查时,我几乎可以碰到黑色的手枪底把。总算能安静拍摄的时候,又发现录音话筒没有声音,只能返回现场重拍。幸好最后这次补拍一遍成功。返回路上,经过多方联络终于联系到一位国外同行,在她的帮助下,及时将视频发回国内,免去经过多道安检、返回酒店再传输的麻烦。

  如何学习当全媒体记者,我采用最直接的方法是:多看专业高手的新闻视频。我琢磨出来,采用“准将来时”报道新闻,透过对当前或现场存在、变化着的情势的细节聚焦,来判断或暗示事态走势。我们的视频是与第二天的报纸一起面向读者的,既要兼顾其新闻性、同时又要保证截稿时间。即使没拍到“热闹”,也能有效引导受众“看新闻”。

  掌握运用好新媒体传播方式,确实有许多新东西要从头学起,但一想到全媒体平台的发展和众多同事为这项工作付出的努力,我就充满力量,积极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本报欧洲中心分社记者 刘 歌)

  网友反馈(人民微博)

  @刘力微博:传统媒体只有与时俱进,应时代发展、受众所需,不断调整策略,方可立于不败之地。人民日报的传播形态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熊建华XGH:新媒体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不仅和网络、智能手机可以互为平台、互为利用、互为支撑,还可以凸显自身的平台特色,其声音的权威性、可信性优势是网络无法超越的。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两者共进与发展的契合点。

  @国储138处苑治国: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渠道需求,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无法相比的,所以,传统媒体若不能占领信息时代的新领地,只会削弱和失去现有影响力。

  @陕西日报:新媒体看似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冲击,让传统媒体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和难以企及。传统媒体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而这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传统媒体的内部流程再造,进而实现信息内容的多平台输出。

  @山东常睿:进入网络时代,新兴媒体的快捷便利,肯定会冲击传统媒体,但是也不会挤垮传统媒体。因为各自有独特作用,各自也在探索融合之道。

  @gfxr: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者结合如虎添翼,覆盖面更广。

  @真多雨:传统媒体会不会“死去”,在于是不是能融入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广泛性中提炼精华更新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将使传统和新媒体相得益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湖南女子学院张闻骥:人民日报向新媒体进军,可拉近传统媒体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读者参与传统媒体的发展,从而促进传统媒体的健康发展。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