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最美古村”再响拆迁警报

时间:2013年08月0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镇江最美古村”再响拆迁警报,环境整治被指破坏整体风貌

去或留,葛村愁

从上至下为:破旧的古更楼、不宜居住的老宅、第四次规划图。本报记者 姚雪青摄 制图:蔡华伟

  广州古建金陵台被强拆事件余波未平,千里之遥的江苏古村葛村,却再度面临历史建筑的去留难题。

  一面是环境整治的规划进程,一面是赓续文脉的殷殷夙愿;一面是日渐凋朽的古瓦颓墙,一面是无力修葺的喟然长叹:葛村的纠结,映射出众多非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窘境,城镇化大潮的涤旧刷新,拆迁经济包裹的民生压力,法律缺失引致的身份之困,让“未戴帽”古建的保护议题剪不断、理还乱。从历史一路走来的“葛村”们,是就此止步还是继续前行,本版今起关注历史建筑的生存现状。  ——编 者

古村不古

  明清与现代建筑混杂,传统风貌日渐支离破碎

  从葛村村口向里,踏着青苔浸漫的曲径,仿佛在时空间切换。青砖黛瓦的明清古建与新建住宅互相掺杂,载着白裙少女的自行车叮铃铃地驶过,与一辆小轿车在巷子口交会,打破了村子的宁静。阳光从老宅斑驳开裂的墙缝中洒下,记录村庄的流变。

  仅500多户的葛村,被认为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古村落”、“镇江最美古村落”。据村民们介绍,宋代康王赵构南渡,一位名叫解寿辉的侍卫将军率领族人从山东迁徙至镇江,为了纪念故乡葛村,就将这个村庄命名为葛村,现在绝大多数村民就姓解。195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大队对葛村的文昌阁等处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还有大量的原始陶器残片和陶拍等制陶工具。

  此外,根据镇江市新区管委会发布,葛村有7处古建被列入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名录,分别是榜眼故居(榜眼门)、大宅门、解氏支祠(礼分)、解氏乐分祠、勤怡堂(解朝东故居)、解氏宗祠祠堂碑、解氏册分祠碑。但在一些村民看来,远不止于此。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汪永平到葛村调研并测绘了62处古建筑。“这62处没有全部上报,为一些文物被毁埋下了伏笔。”汪永平说。

  村里的榜眼门、大宅门等古建大多大门紧闭、无人居住。有的老住户已住进周围的高层住宅或新建小楼中;解朝东故居目前仍有其旁支后人居住,院内的砖雕石刻等保存较为完好,依稀还有旧时影子。

  “文昌阁、大王庙等一些明清建筑都已被毁,周围一些新盖楼房也渐渐起来了,眼看着古村的风貌变得支离破碎,我很心痛。如果真要拆除,后人再也看不到了!”村民解柏顺说。

 去留难定

  规划4次修改仍未定案,古宅是保是拆村民意见不一

  解柏顺所说的拆迁,要从几年前说起。2011年6月间,便传出要拆迁改造葛村的计划,由于当时村里近200人联名要求保护古村落,计划最终没能实现。前不久,葛村将遭拆迁的消息再次传出。

  “并非是一拆了事,而是在村庄环境整治中,部分建筑面临着拆迁,但文物肯定是要保护的。”8月1日,镇江市新区管委会社会发展局一位工作人员坦言,早在2010年就有了关于村庄整治的规划,请来东南大学专家制定最初规划,由于一直存在争议,规划已经修改了4轮。目前,环境整治工作和拆除工作暂时搁置,论证和征求意见仍在进行。

  根据第四轮《葛村地块规划设计方案》规划的效果图,村中的古建筑将被集中保护,解氏宗祠、解氏册分支祠、古更楼、榜眼门、大宅门、解朝东故居、解氏乐分支祠、解氏礼分支祠都将保留,而村外的大帝庙也将搬进来,在集中保护区外侧则是高层公寓。不是文物的历史建筑将如何保护?规划图上没有提出,镇江新区管委会的该工作人员称,将“暂时不动,等规划论证出来后再议。”

  实际上,由于没有《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保护,这些古建筑往往难逃被拆除的厄运。

  江苏省文物局曾在2011年向镇江市政府发函,认为“葛村是古民居较为集中的村落,地方特色显著,应予整体保护,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葛村在几年前申报历史文化名村落选,村落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其他的民宅由于不属于文保范畴,主要由产权所有人保护和修缮;部分没有能力或不愿修缮的,且不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将面临拆除;其中具有历史价值的将由政府收回产权,作公益用途或者旅游开发;对于居住在历史建筑中的特困户将给予一定补助。

  在采访中,村民们对于村中古建是拆除还是保护,有着不同声音。

  “很多老人不愿意民居被拆,哪怕它现在还不是文物。古村如果只保留几个老建筑,原住民也都去了楼房里,就谈不上整体保护了。”80岁的村民解怀湘说,为了保护老房子,葛村村民于2007年自发组成文物保护委员会,成员近30人。

  由于年代悠久,村里不少古旧民居都已楼板腐朽、墙缝开裂,如再不及时抢修,就有倒塌危险。但是这些民居还存在着产权不清的问题,如果要自费维修,意见难以统一。“如果能按市场价补偿的话,还是拆了好,拆了至少还能分得一些钱,要是它自己塌了,一分钱没有。”村民解高成所住的老屋,到了他这一辈已经分成了7家,目前里面住的只有他这一家,“兄弟们的房子由于人都不在家,漏水的漏水、开裂的开裂,真不知道哪天就塌了。”

 民生困局

  “住得苦”让古建保护增添变数,产权明晰是第一步

  村民解素华的老房子是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人居”的四合院,现在已然破旧衰颓,不再住人,她自己几年前迁进了附近的商品房。“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舍不得走,但是住得太苦了。”解素华说,老房子不能乱拆乱建,但如果要按照老办法来修缮,她深感有心无力。

  “古建筑最怕空置,遇到大风大雨,就常有空屋倒塌。”不少村民对此很心疼。业内人士分析,不是文物的历史建筑,在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着改善居住条件等民生难题,也是其难逃“拆迁厄运”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处理得当,改善民居环境、让原住民安居,是实现古建筑“活性保护”的重要步骤。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认为,对于当地村民的不同意见,政府部门应当在准确、充分沟通民意的基础上,尽量兼顾各方利益。例如,有些村民想居住在老房子里,地方政府应当指导、帮助其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有些村民想搬进新居,留下的老房子,政府可以收购或租赁,进行修缮后利用;假如未来还有一部分村民想搞旅游,政府部门也应尽早决策,明确责、权、利。在这些过程中,事务琐碎、繁杂,各种矛盾和纠纷难免,公开的话有助于互相监督,既保障了村民个体的利益,也能防止个别漫天要价的情况发生。

  当民生与文保冲突时,周学鹰坦言并非没有商量余地,对于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一定要慎之又慎,尽可能原状保护,“但是对于一般性的、本身也是民居的古建筑,在尽可能不改变原有外观、内部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改造,也是可以的。”

  根据镇江市新区管委会的规划,2010年开始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为出发点。汪永平认为,历史建筑的修缮应该由当地政府主导,主体是当地村民。对历史悠久的古村,不宜和其他大多数普通村庄一样,对私宅进行拆迁后集中居住,而应对每所房屋进行彻底的摸底调研,做好前期的测绘,分门别类地进行修缮设计,进行村庄环境治理。对于葛村来说,产权明晰是第一步。

  “对于葛村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原址保护;对于历史建筑,实施整体保护。这是我们一贯秉持的原则。”8月2日,江苏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单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