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能跳舞——访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

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 珏

  通过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形式,展现孔子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气质,传递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8月中旬,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孔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拉开了2013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的序幕。孔子怎么跳舞?孔子的思想如何走进舞剧?许多观众都有这样的疑惑,十分好奇。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

  记者:孔子这个题材实在不容易用舞剧表现,面临的难题会很多,观众也肯定特别好奇。当初你们为什么要选择孔子作为主题?

  林文增:我们诠释的是一个被神话之前的凡人孔子,一个有着坚定政治理想的孔子,而且是用最鲜活的舞台语汇呈现出来的孔子。尽管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孔子, 诠释这样一个被无数影视、舞台作品塑造过的角色极富挑战性,但是,有挑战才会有突破,才可以提升。舞剧《孔子》如果成功,恰恰说明我们剧院的舞蹈艺术有了突破,也有了提升。至于孔子能不能舞蹈,这个问题实际是个老问题,因为几十年来很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大师都曾被舞剧表现过,最初也都有类似的质疑,但事实证明,任何人物都可以走进舞剧。舞蹈的最大长处就是能体现精神气质和气氛,而孔子的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也是今天的观众需要领略的。

  记者:《孔子》这部舞剧,从舞蹈意义上看,有哪些特点?

  林文增: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而且把孔子的内心冲突放大为一场舞蹈,在与时代、家国、自然、弟子们的关系中,寻求某种强烈的戏剧感,尽管舞剧特别适合表现礼乐的场景,但这部舞剧并没有单纯以礼乐为表达目的,而是在礼乐的气氛里加重了人性的刻画。

  记者:这样的舞蹈,提升了民族舞的现代感,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在您看来,目前民族舞发展的难点是什么?

  林文增:如果讲难点,我想,还是应回到艺术创作的两个基本点上,即内容与形式。内容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形式也离不开对内容的表现、解读和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民族舞的发展目前正趋向于多元化,但正是这种在舞蹈形态和表达上的多元化带来的炫目表象,造成了创作者的诸多困惑和误区,失去了对形式与内容的准确把握,常常被表面的花里胡哨所诱惑,无法在精神层面继续开拓。我以为,民族舞的发展,首先要对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思考,否则创作就缺乏厚度,而缺乏厚度就缺乏生命力。我们的乔羽老院长曾说“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要想做到这两个“不为”恐怕就是难点。

  记者:近些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民族舞的发展上,有哪些探索和经验?

  林文增: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一直伴随着中国歌剧舞剧院建院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没有不断地创新探索,没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就没有从民族舞剧《宝莲灯》、《铜雀伎》到《篱笆墙的影子》、《南京1937》等成就。我们正在尝试如何让创作既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同时又能传承古典艺术精髓,传达出我们对传统艺术的思考。这次从孔子入手,找寻中国文化的根源,用肢体语言去体现历史人物的精神,正是我们一直遵循的创作风格。另外,《孔子》导演孔德辛是孔子的后裔——第七十七代孙,主演用的是90后演员,让最年轻的一代艺术家表现孔子,让后人表现祖先,这大概也属于我们的一种探索吧。


(编辑:高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