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

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董 嘉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净如水,月吊栖乌啼雁起。”舞台之上,女高音歌唱家正动情歌咏“中国版”的《大地之歌》。这部最早由马勒根据德文版中国唐诗创作而成的交响曲,如今,由叶小钢重新创作编排,再次显现了《送别》、《采莲曲》等古典诗词的悠远意境,一次次登上音乐舞台,成为他创作之路上的又一个鲜明标志。

  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叶小钢教授,早已是人们所熟知的作曲家。交响音乐、影视音乐,在那些不断问世的名作中,我们听见了他的人生思考,看到了他的文化情怀。《大地之歌》的成功让叶小钢再次赢得了声誉,但他还想用一种新的方式将自己对中国文明的诠释推向世界。近日,叶小钢宣布携手北京演艺集团,在未来5年内共同打造“中国故事·喜马拉雅之光”音乐会品牌,为此,他选取了《大地之歌》、《最后的乐园》、《喜马拉雅之光》这三部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在、中国的未来。9月22日,这场音乐会即将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音乐厅拉开帷幕,“这次音乐会也属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范畴,所以我很看重,我希望能用交响乐这种全世界通用的交流方式在国际舞台奏响中国声音。”叶小钢说。

  叶小钢有着很深的传统情节,传统文化给了他创作的灵感,赋予了他的音乐作品以打动人心的力量。他怀念父亲叶纯之,这位已故的作曲家、评论家的丰厚学识,让他自幼就对中国文化拥有一份独特的心得,家中丰富的藏书,也让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众多经典。“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屈原《九章》和《九歌》,心里头想着总有一天我要把这些文字变成音乐。后来果真有人请我为屈原的诗谱曲。”其实,在他的各类作品里,京剧、川剧等传统文化元素也无处不在。

  “中国故事·喜马拉雅之光”音乐会选取的三首曲目中,《大地之歌》蕴含着中国古典意境,通过唐人诗句发出个性的吟唱;《最后的乐园》取材中国当代农村,将中国音韵与西洋管弦乐巧妙融合,显露出叶小钢对时代的忧思;而《喜马拉雅之光》则用音乐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藏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情。为了获取更丰富的创作营养和学识,32岁那年,叶小钢曾去美国深造。学成之后,他选择了回国,用他的话来说,“好像内心觉得,踏在这块土地上心里才踏实。”回国后,叶小钢曾经历了父亲离世带来的悲伤,而与父亲的诀别也成为他音乐创作上的转折点。叶纯之在病榻上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触动了叶小钢,他开始思考什么才是音乐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你听父亲的音乐可以听出他的人品,仿佛他们那一代人一辈子惨烈的经历都不曾存在过,到生命的最后还能守护内心的那份温和。”而父亲的这种温和也在深深影响着叶小钢音乐创作的走向,“父亲去世之后,我的作品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下子沉下来,平静了很多。”为了寄托哀思,叶小钢以父亲叶纯之的旧作为蓝本,创作了变奏曲《冬》之三,技术纯熟,思索深邃,早年创作中那种“爱折腾”的影子已不复存在。

  “年轻的时候,都是喜欢听贝多芬的,因为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那时候让我听门德尔松会觉得很肤浅很无聊,但如今回过头来,门德尔松音乐里的那份从容,很悠扬、很伟大。”这种音乐审美上的变化,也折射出一路走来的叶小钢心态的悄然变化。年轻的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功,而如今,在鲜花和掌声之后,他开始渴望更多的东西,比如沉淀,比如回馈。“有时候真想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做点谁也不知道的事,办个识字班、教教书,哪怕是盖几幢房子。”他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更多带有中国烙印的音乐作品带到更多的地方,搬上更大的舞台,因为做这些,让他感觉“我很富有,精神上很富有”。


(编辑:高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