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走出去”,绊在哪里?

时间:2013年08月23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继军 颜维琦

8月14日,读者正在上海书展某展位上挑选书籍。新华社发

  “一个可悲的现实是,由于我们没有形成很好的学术规范,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国家每年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些成果买回来,来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如果我们只在低端出版上追求虚假的繁荣,这个行业是要被淘汰的。”在今年上海书展举行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大声疾呼。

  去年,上海书展首开学术出版上海论坛,学术界与出版界共同关注学术出版。今年,国内外40余家出版社的社长、总编齐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问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从学术规范到翻译质量到数字出版,话锋更为犀利,探讨更为深入——

中国出版真要走出去,起到出版业应有的功能,

  必须把学术出版这个核心牢牢抓在手上

  “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往往从查找前人的学术成果入手,到发表自己的创新成果结束,周而复始,推动着科学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学术出版还是一国的学界、出版界与世界对话的平台。要使自己的学术融入世界,就必须借助学术出版这个桥梁,才能和世界心灵沟通。”邬书林说。

  他直言,从现实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但如果不能在世界学术研究领域这一文化核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所谓“复兴”就是不完全的。他提醒,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学术文献支撑系统建立在对外部系统的依赖之上,长此以往,将逐步丧失“话语权”。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魏玉山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学术出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学术精神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是否发达,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看其学术著作的质量和数量,看其学术著作被其他国家引进、购买的品种和数量。世界上的出版强国,首先是学术出版强国。”

  对于大量科研成果不首先在国内发表的原因,邬书林认为,不是简单的学术水平不够的问题,我们的评价体系、运作方式,都有必要好好向国外学习。世界首个“±1100千伏安高压直流换流阀绝缘试验”在中国完成,一座接一座超越世界水平的桥梁设计在我国问世……遗憾的是,这些尖端成果的学术著作却在图书市场难觅踪影。国家每年投入近9000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产生大量的成果,但中国出版人有没有把这些成果的出版工作做好?“并非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没有给我们提供舞台。”邬书林说,形成良好的输出计划需要的是出版人瞄准优势学科、选好新兴学科和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现在学术出版总的份额占世界出版的32%,

  是整个出版业当中市场最稳定、利润率最高、回报最可靠的产业部门

  学术出版不分国界。对于世界各国的主要出版商而言,学术出版都是当仁不让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学术意义,对产业的经济支撑作用也不容小觑,是公认出版业中市场最稳定、利润率最高、回报最可靠的产业部门。

  世界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公司之一——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科技图书高级副总裁汤米·多伊尔透露,在爱思唯尔的全球市场中,亚太地区所占比例是22%左右,以后将会发展到三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爱思唯尔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其全球市场的第一位。

  一边是全球出版商对中国市场的乐观预期,一边则是中国学术出版在数量、内容水平、经济收益等方面的显著差距。“我们虽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论文生产国,但严格意义上的创新成果不多。”邬书林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术出版和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政策,学术出版不缺钱,关键是钱怎样才能花得好、花得值,真正提升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的水平。

  邬书林认为,首先要抓好学术出版内容,打牢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内容机制。“学术出版是最需要创新的,要把内容是否有创新,形式是否有创新,有没有真正的成果作为核心去抓。”其次,要以优势学科和新型学科为主,突出中国学术出版和学术走出去的重点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坚持学术出版规范,努力开拓学术出版的国际市场。

  “专业出版,世界只有一个市场,你做好了,在世界市场上就有份额。没有一个国家的单一市场能够支撑世界的专业出版。而国际学术出版是有规范的,建立高水平学术评价体系与良好内部学术规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这个事情落到实处。”邬书林说。

  “学术出版‘走出去’是系统工程,包括学术的原创研究、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中外合作等。”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呼吁,出版界尤其是大学出版社,应该在开创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新格局方面有更高自觉、更多作为。

  教辅书的种类多少不是“出版强国”的指标,

  学术出版才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大学出版社这几年一直在想方设法“走出去”。一些重要大学输出的出版物,其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最初阶段的气功或是唱唱跳跳的文化,学术开始走上世界舞台。

  去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大飞机出版工程”五种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花落”英国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成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又一重要成果。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先后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圣智、剑桥大学、麦克米伦、德古意特等国际学术出版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精心策划了近100种原创高水平英文版学术著作,在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大学出版社理应成为学术出版的重中之重,担当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看来,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出版社理当坚守学术出版使命,打造学术出版精品。积极融入母体大学的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出版资源,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变化是可喜的,但是更需要警醒。剑桥大学出版社高级经理朱起飞则坦言:这几年接触的国内出版社越来越多,但推荐来的选题呈现同质化倾向,不少是艺术类图书。真正能够吸引西方读者的精品学术著作数量非常有限,有国际知名度的作者,更是少之又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也提醒说:“中国学术要走向世界,首先学术出版的声誉要打开,如果定位不高,或者门槛降低,拿什么走出去?”

  “走出去,不是文化输出,而是世界平台上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你有优秀成果了,人家会花钱买。检验你的好坏,看人家买不买就知道。买了证明它有用,而不是在仓库里变成废纸。”邬书林说。

  “学术出版要走出去,根本问题在于要有真正的好学术、好学问。要走出去、走进去,还要走下去,走过去。中国学界应该能够拿出让世界信服、让世人敬仰的东西,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担当。”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董事长徐飞说。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