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引发思考

时间:2013年08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形”在那里飞舞,“魂”在哪里绽放?

——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引发思考

  “个个腿都能抬到‘6:20’,可第一场半决赛几乎满场‘UFO’。”

  用时钟6:20时指针的形状形容肢体达到的技术极致,用“UFO”表达舞者成了思想苍白的“不明飞行物”,这是日前在西宁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中,中国舞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罗斌用来形容观感的数字和符号,同时也传达了中国古典舞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现状。

风景:无病呻吟皆不见 舞台频现正能量

  伴着清悠的音乐,李白笔下诗意的袅袅丽人形象在一列豆蔻女子轻柔曼妙的舞姿中尽现,如丹青水墨,似仙境神形,无一大跳,未见空翻,简而不板,变而不乱。这是本届评奖群舞作品金奖、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群舞《丽人行》。

  “我们需要这种安静的舞蹈,它本分地、天然地去体现舞蹈形象的灵性,也表现了古典舞的内涵。”第一场决赛现场,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山翀评委的回答,解开了观众对看似极简无奇的《丽人行》获99.93分的疑惑。

  因满眼“深宫怨妇”而引发媒体诟病、专家拍案的上届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留给中国古典舞界8年挥不去的伤感“幽灵”。8年卧薪尝胆之后,如此清新典雅之作,其意义不仅仅是将这“幽灵”驱散。

  “不仅无病呻吟、悲悲切切的颓靡不见了,更让人欣慰的是传递正能量,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浩然正气的作品增多了,有激情澎湃,有爱国主义,有典雅精致,审美丰富性大大加强。”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振奋地说。

  让评委们欣慰的还有,新生代编导已开始了用自己的方式寻求主体性表达。

  北京舞蹈学院双人舞《门神》两位“90后”表演者索晶星、苏海陆也是作品编导。他们希望传达对传统的态度:“就像门神一样,贴在门上,不管现在有没有人用,传统文化是否流失,我们希望能像作品中最后一个动作那样,无论风吹雨打都秉持信念,矗立在那里,同时还想体现年轻人的正能量。”苏海陆说。

  冯双白觉得,年轻编导不可小觑,本届评奖中表现不凡的作品,几乎都是青年编导之作。“从参赛队伍看,新生代编导已经开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寻求主体性表达,尽管这种表达还带有很深的学院派痕迹,而且很多编导意识雷同,还缺乏对所从事舞种作为文化视像的个体性挖掘,但这次比赛所透出的信息是很难得的。现在的团队绝不仅限于原来那些古典舞团了。”罗斌说。

困境:理论缺失迷方向 文化匮乏失魂魄

  “你常常会看到演员表演时又搬腿又翻跟头,在台上折腾半天,却不知他在干什么。”北京爱莲舞蹈学校校长陈爱莲表达了本届所有评委对比赛部分作品的观感,也正是罗斌所说的“UFO”状态:“至少一半的作品平平淡淡,没头没尾,没上没下,无始无终,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到哪里去。”

  创作滞后于演员,这是评委的共识。中国舞蹈演员的技术令国外同行汗颜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古典舞队伍里又汇聚着具有中国舞蹈标杆性技术的人才;然而“演员一流,但创作大部分不及格”,冯双白给出的评语直指问题所在。

  “古典舞创作走得有点远,我们经常会说,把头上的小绺绺去掉,把身上的服装换掉,可能就是当代舞。”中国舞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质疑,除了靠演员身着的古代服装和表现的古代题材去标识“古典”,许多作品观众很可能找不出与现代舞、当代舞区别在哪里。

  概念不清、属性模糊、理念混沌,可以说正点出了古典舞这个最中国的舞蹈种类的尴尬所在。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主任满运喜将当下古典舞创作瓶颈归结为舞蹈断代与失传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遭遇多元文化冲击的必然结果。他坦承,古典舞依然在“寻根”路上。

  “理性思维不健全,没有一个系统观念,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既不知道将来往哪走,也不能解释清楚自己是谁,这是特别恐怖的事情,所以创作上的方向迷失是必然会产生的。”罗斌指出,理论上的空洞是创作贫乏的症结所在。中国舞蹈学现在还是蛮荒状态,中国舞蹈界的基础理论建设,除资华筠的生态舞蹈学这一边缘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几乎是空白的。

  另一个引起关注的现象是,不少演员拥有“6:20”的腿上功夫,却不知道何时使用,甚至盲用滥用,忘记思想一味炫技。

  “表演艺术家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蕴,一个匠人和一个真正的舞者的区别就是文化。”刘敏说。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两个金奖作品的艺术总监,刘敏坦言创作过程中最着力之处:“每个孩子跳三翻都没问题,但我们没有用那些技巧,就是要让孩子触摸中国文化、中国神韵。”

  事实上,《丽人行》《门神》《汉风俪影》等优秀作品的编导及舞者,都深入研究过神话故事、昆曲、壁画、画像砖、剪纸等传统文化遗存精髓。

  而在海政歌舞团艺术指导高山看来,对中国传统的理念、传统文化的信念,以及对戏曲文化的吸收消化,在中国古典舞创作中还没有达到“软着陆”,这是要害之所在。

  “最重要的不是肢体,而是‘眼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神,是精气神,然而,大量的舞蹈只看到了肢体,不见眼神,形在那里飞舞,魂在哪里绽放呢?”高山指出,中国古典舞,一定是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古典舞,带着那种古韵与风情,那种魂灵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魂灵的衔接,既有历史文化的沿革,又要有舞种属性的严格。

  对于大部分作品创作的平庸,广东省舞协副主席文桢亚看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失落。“这些年大晚会大歌舞泛滥,让我们对文化有些恍惚,让编导习惯了没有思考,不去思考,只有复制,何谈文化?”

  对此罗斌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性需要我们去挖掘,不去挖掘就永远找不到属于中国舞蹈心性灵魂的东西,今天的舞蹈创作之所以没有进步,就是因为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只能复制别人,复制从前,也就没有美好的现状,更谈不上美好的前途。”(记者 乔燕冰)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