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界专家指出——没戏硬说戏,创作在退步

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盲目选材、主题先行、过度宣教……小戏小品创作乱象迭出,戏剧界专家指出——

没戏硬说戏,创作在退步

  伴随着小品从戏剧院校学生的练习功课走向电视和舞台, 30年来,质疑声和前行的困惑也不断困扰着小品创作。“小品已衰落” 、“创作乏善可陈” ……各种声音时而有之。当小品褪去春晚光环,逐渐走入常态,小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存空间在哪里?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满意的作品?近日,由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潜江小戏小品大赛暨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潜江选拔赛在湖北潜江举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600多名演员纷纷献上拿手节目,或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或聚焦农民工问题、居家养老、反腐倡廉等社会热点。同时,一个创作上存在的误区引起了专家评委的注意。

  “创作在退步。 ”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培训中心副主任张华说,什么样的素材可以进入故事,什么样的素材不可以,有些编剧甚至不懂得如何选材。张华认为,把一出大戏的故事放在小戏小品里,这种盲目选材带来的结果就是作品缺乏戏剧性,矛盾冲突鲜有张力和吸引力。张华表示,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不可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缺少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提炼,单纯从“笑果”出发,往往就缺少必要的思想内涵,缺少诗意、哲理和崇高,如此小品就“品”不出滋味来。

  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编剧俞樾认为,把智慧放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演员要好,点子要精到,思想性、艺术性、可观性要统一,写长篇容易,写微小说难,道理就在这儿。一年可能出几百个小品,但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凤毛麟角。“小品就是大戏的一段。戏剧的DNA它都具备,它简约但不简单,小但要有品位。 ”俞樾觉得,小品、小品,就得小而可品,戏剧性才是小品创作的内核和旨归。重庆市万州区三峡歌舞剧团原团长潘龙吟认为,戏剧戏剧,有“戈”才有戏, “戈”就是矛盾冲突。作为“微戏剧” ,小品没有矛盾冲突,故事就不容易产生高潮,人物的行动就不够积极,用台词来代替人物的行为,小品就会显得平淡。

  用台词代替人物行动,也就是张华所说的“没戏硬说戏” 。张华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比赛中并不鲜见。像这次有的参赛小品理念、主题先行,有的则是私房话,人物之间没有太多勾连和矛盾冲突,形式大于内容,形式感强了,戏剧性就差了点。张华说,一个编剧要以“叙”事为耻,即以在台上讲解故事而不是演故事为耻。好小品必然有戏剧元素,有人物、有故事、有头有尾,以人物演故事,而不是第一人称自说自话。

  “小品像百米跑,一开始就要加速,如不能就容易陷入拖沓。 ”张华说,宣教气太浓直接影响小品戏剧性强烈与否。现在许多小品都是因时因事而作,把艺术思想和政治思想混淆了,难道不谈计划生育,不谈农民致富,不谈一个好官,就不会写戏了吗?艺术作品比赛不需要生贴的硬性宣教。

  据了解, 30多年来,小品一直在不断转型和发生变化,比如出现了相声化、通俗化的趋势。张华认为,现在该是小品向本体回归的时候了。俞樾也表示,如今小品最大的症结在于其生存问题,太多小品与宣教任务结合太紧。领导意志、晚会要求,定向创作,任务的占很大一批。“应下来,钱就来了,怎么活命怎么来,单独审看其艺术性就很难了。 ”俞樾说,恐怕现在很难将小品创作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来看待,很多好的小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王新荣)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