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电视剧《陈云》 用细节勾勒革命家

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博

  电视剧《陈云》开拍前,导演金韬和整个创作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通过电视剧这种最需要戏剧冲突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位“最不具备戏剧性”的伟人。陈云的一生波澜起伏,但真正可以转化为外在戏剧冲突的故事,却着实不多。“陈云同志最伟大、最可贵之处便在于他的思想。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思想家,而影视艺术最难表现的就是抽象的思考。”金韬坦言。经过长达7年深入而翔实的资料搜集与研究工作,金韬和主创团队决定从最真实的细节着手,去表现陈云这位伟人的情怀、情操与情感。

  在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陈云》研讨会上,出席的专家学者对这部电视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全剧对陈云这位核心人物的塑造,堪称“入魂”。“有人说《陈云》缺乏戏剧性冲突,但我认为它是形散而神不散。”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陈云曾将自己的革命工作经验总结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5个字,李准认为全剧很充分地展示了陈云的这15字准则。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交换、比较、反复’,就是遵循唯物辩证法。剧中很多细节都表现了陈云同志的这种品格:时任书记王明犯了错误,他就进行抵制,这是‘不唯上’;他不将国外的经济发展经验照搬照抄到中国,而是理性、客观地分析中国现状,这是‘不唯书’。陈云同志的卓越能力和人格魅力,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的。”李准分析道。

  文艺评论家张琦认为《陈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剪裁得当”,略去流水账性质的琐事,放大最能够表现陈云思想品质的事件,并浓墨重彩地给足篇幅。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人民公社时期,很多农民吃不饱,有些就偷偷卖了自己养的猪补贴生活。一个公社干部向陈云反映:这是搞修正主义!陈云回应他:你说吃不饱肚子是什么主义?“陈云的回答既深刻,又幽默,一语道破了人民公社的弊端。”张琦评论道,“而剧中陈云询问养猪大嫂个人养猪与集体养猪猪崽成活率差别的调研经历,更是促使让他得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要有个体经济作为补充’的重要结论。类似这样的情节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除了纷繁复杂的国事,剧中陈云的家事也不乏亮点,几处情节都让《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印象深刻:“困难时期,陈云的孩子刚刚上学,放学回家后陈云对他说,班上同学们的家庭可能没有咱们富足,以后要多关心他们,简单的几句叮嘱,便展现了这个人物的魅力;孩子问陈云最近为什么不去花园散步、跟花匠聊天,陈云回答说现在老百姓都吃不上饭,自己实在没脸去见那位花匠,脸上的愧疚与歉意充分彰显了他的忧国忧民。”高小立表示,“这些看似平凡的家庭生活描写,成为塑造陈云伟人形象的点睛之笔。”

  在高小立眼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伟人形象塑造方面容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造神,将伟人无限夸大;二是矮化,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牢笼。“《陈云》为影视剧的伟人形象塑造做出了表率,它一方面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伟人的情怀,另一方面又通过个人生活表现了伟人的品格,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高小立说。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丹彦为《陈云》总结了三个“难得”:“第一个难得,是这部剧十分忠于史实,又在信史的基础上注重捕捉有表现力的细节,最终实现了信、达、雅兼具;第二个难得,是这部剧一方面展示了陈云在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决策中的智慧、胆识和信念,又表现了他独特的性格魅力与风采,既波澜壮阔,又富有奇姿异彩;第三个难得,是这部剧通过纪实性的手法和多种审美元素,精彩细腻而又深入浅出地展示了陈云深邃的思想与伟大的灵魂。”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