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与巡演的意义

时间:2013年10月12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傅 谨

京剧《杨门女将》

越剧《红楼梦》

  文化部从2010年试水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2012年评奖进行到第二届。在颁布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结果的同时,两届获奖剧目的全国巡演也随之启动。表面上看,巡演似乎只是评奖活动的自然延伸,但这次全国巡演实有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部近年经常举办各类戏剧展演活动,体现了主管部门通过演出这个最直接有效的环节促进舞台艺术繁荣的新思路,而这次全国巡演的成功以及产生的强烈的社会反响,更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全国巡演活动的成功之所以值得探讨,是因为它回应了当代文化发展领域的三个重大理论问题。

  首先,这项评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巡演活动,用非常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方式,回应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有以没有生命力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近几十年来,甚至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上始终弥漫着对民族艺术、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与艺术内涵普遍性的怀疑情绪。常有论者声称民族艺术、传统艺术是过去时代、是所谓“农耕社会”的产物,所以理应淘汰。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面对全球化的时代,对民族艺术、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心存怀疑的人决不在少数,其中也包括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兼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戏曲市场的滑坡和萎缩,传统戏剧还能不能被今天的观众和未来的观众接受,还有没有前景,都是充满各种争议的话题。

  今天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两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剧目中占最大比例的恰恰是戏曲剧目,其中不少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剧种,更有相当部分是传统剧目。而且,它们始终是在巡演过程中特别受欢迎的剧目,在各地激起了大量普通观众走进剧场欣赏戏剧的热情。这一事实基于一个非常简单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普通民众,都会从内心深处喜爱自己的传统艺术,都不会真正离弃本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艺术经典。传统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就是通过大量优秀剧目体现出来的,在这些剧目中包括传统文化特有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段。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获奖的部分新创剧目,它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往往也都是充分吸收和汲取了传统表现手法的精华,才得以成功地获得时代与观众的认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全国巡演活动用这样的事实证明,传统艺术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如果我们今天要创作出优秀的、能够代表时代水平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仍然要站在传统的基石上。

  其次,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巡演的成功,对如何通过评奖引导舞台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一难题,做了正确的回应。多年以来,因为演出市场滑坡,各类政府主导的评奖活动,日益成为剧团创作新剧目的主要动力,甚至成为剧团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支撑。因此,奖项的设置、评奖标准的制定,往往会对剧团的努力方向、对整个戏剧事业的发展走势产生直接的引领作用。

  从文化部到各级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戏剧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多年以来陆续推出很多奖项,长期以来,业内外对这些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评价,其中不乏非常尖锐的批评。在文化部门设置的奖项里,文化部的“文华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文华奖”从设置之初,只考虑到“文华新剧目奖”的评选,客观上就会引导各地的剧团把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新剧目创作过程中。剧团的新剧目创作固然要重视,然而在市场发育不健全的环境中,如果剧团把精力和资源仅仅用在新剧目创作上,显然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更何况创作剧目如果不能用于演出,就背离了戏剧创作的根本规律。我们看到,当代戏剧界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剧团只重视新剧目创作,甚至大量出现仅为参与评奖活动而创作的新剧目,参与了评奖演出后,这些剧目就被丢弃一旁,既无法进入演出市场,也没有继续上演并且在经常性的演出中不断打磨提高的机会,剧目积累与建设就无从谈起。这种不健康的戏剧发展走向的背后,不能说没有片面鼓励新剧目创作的评奖机制的作用。诚然,如果回到几十年前,比如在20世纪30-40年代那样的戏剧市场高度发育的情境中,“文华新剧目奖”的评选有可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引导作用失效的场合,政策导向变得特别重要,这样的畸形环境中,如果只鼓励新剧目创作,无疑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设置,尤其是当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成为有史以来国家对舞台艺术作品奖励力度最大的奖项,显然意味着对上述评奖机制重要的矫正。这说明国家在鼓励新剧目创作的同时,还有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导向,那就是要把保留剧目建设放在戏剧发展最核心的位置。我将它理解为从文化部的角度、也即从中央政府角度给戏剧家们传递的一个清晰的信号,试图通过这种更注重剧目积累与建设的引导,保证戏曲事业健康发展。而且,我想文化部设立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还可以给中国文化艺术各领域的众多评奖活动重要的启迪,或能启发其他艺术门类,设计出更新更好的推动文化艺术健康发展的举措。

 再次,文化部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巡演回应了如何激活演出市场的问题。

  戏剧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实际的舞台演出体现其情感与文化价值的艺术,没有演出市场,戏剧就成了案头文本。然而如何激活演出市场,始终是近年戏剧发展的瓶颈。戏剧界诸多有志之士曾经尝试过多种多样的路径,提出无数方略,数十年来的努力,少有成功的且可持续的范例,其中显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出于对传统艺术不信任的心理,偏于过度使用声、光、电一类让观众惊异的舞台手段吸引观众。这些方法,偶尔也能吸引部分抱有猎奇心理的观众,但不可能产生持久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任何一门艺术要想真正激活市场,只能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打动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征服人们的心灵,而不能仅满足于吸引眼球。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遴选出的多数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历了观众检验、经历了市场检验、经历了舞台检验的剧目,让这些剧目面向观众大量演出,比起用表面化的舞美手段和抖弄小聪明的办法激活市场可能更有效,而且效果更加深远。在巡演的过程中,这一规律得到了充分验证,更反证了这个虽然浅显却被人遗忘了的道理——只有感人至深的优秀剧目,才是演出市场上最终和永恒的赢家。两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获奖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它们既已经通过了观众的检验、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能够在巡演中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衡量一个奖项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能够对艺术发展起到积极与健康的引导作用,可能有很多标准,但我相信,获奖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检验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从两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结果看,我们可以相信,这个奖项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通过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和巡演活动,可以看到文化主管部门对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因为这两项相关的活动同时实现了三个目标:演员的培养、剧团的发展和市场的培育,它们都是困扰戏剧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其中演员的培养这一目标值得特别强调,长期以来我们经常指出新剧目创作对于演员成长的重要性,却很少强调保留剧目的传承与演出对演员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多家剧团在优秀保留剧目巡演过程中,让几代演员相继演出这些优秀保留剧目,用这样的方式培养青年演员,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有悠久的戏剧史,积累与保留了无数优秀剧目,如何让这些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当代舞台上,是文化领域、戏剧领域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提升与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途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和全国巡演切中了这个题目,因此,这个奖项以及巡演活动的设计,值得充分肯定。而且我相信,如果能一直保持现有的高水平与严要求,并且继续推动类似的巡演,各地、各剧种和剧团会更多体会到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及巡演活动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它对文化事业产生积极健康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得以体现。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