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泥巴 艺林奇葩

时间:2013年10月20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

颗粒归仓(彩塑)杨志忠

弘一法师(彩塑)陈毅谦

聊斋故事系列——罗刹海市(彩塑)张 锠

  中国的民间艺术大多有这么一种独特的“土”味:既不居庙堂之高,也不处江湖之远,以其最真挚的人情味创造出一种实打实的属于老百姓的文化,它的艺术魅力也因此长盛不衰。这种“土”味,在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中表现得尤为浓厚:塑、绘相合的工艺,让观者在世俗情感的艺术表达中,体味着民间艺术独有的大俗大雅的韵味,堪称艺林一绝。

  泥彩塑真情

  “泥人张”彩塑由泥塑艺人张明山创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自成面貌,成为中国北方泥塑的代表,后经张玉亭、张景祜、张铭等几代人传承至今,在中国泥塑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古代泥塑注重功能使用和宗教信仰。它曾经大量用作冥器,例如,作为陪葬品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便是古代泥塑艺术的经典之作。当时的制作,已出现彩绘技法,形象生动逼真。两汉期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泥塑开始逐渐以造像的形式为宗教服务,至唐代达到顶峰。敦煌莫高窟的彩塑、甘肃麦积山石窟的泥塑、山东灵岩寺宋代罗汉像、大同华严寺的辽代菩萨像、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彩塑、晋祠宋代彩塑等,都是古代泥塑艺术精品。同时,泥塑作为玩具等赏玩之物的制作手段存在着、发展着。明清以后,泥塑从墓室神坛走向人间,并出现小型化,内容充满世俗人情气息,通俗易懂,观赏性强,“泥人张”彩塑应运而生。

  张明山13岁便开始从事彩塑制作,18岁成名,得昵称“泥人张”。他酷爱寺庙中的古代泥塑、碑刻,以及书画、绣像等,经常反复观看,彻夜琢磨。同时,他善于观察并捕捉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瞬间和市民的习俗爱好均熟稔于心。据记载,每逢戏曲名角到天津表演,他便袖中藏泥前往观看,一出戏演完,泥像也捏成。比如他捏塑的蒋门神像,虽然很小,面部只有蚕豆大小,却把其满脸横肉、挺胸凸肚的凶恶形象生动概括地表现了出来。他一生创作了包括市井人物、民俗风情、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等题材在内的数以万计的作品,其中包括宏大场面的叙事,都活脱脱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深得各界人士喜爱。

  张明山的五子张玉亭子承父业,更为注重反映社会下层的平民生活,并有所创新。他喜用夸张手法以增强艺术效果,作品衣纹简练,概括性强,敷色喜简、平涂、不润色。徐悲鸿应南开大学之邀来津演讲时,曾观看张明山、张玉亭父子二人的作品,并在回到南京后写下《对泥人感言》:“……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画像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表达出对民族艺术的深厚情感和对“泥人张”艺术成就的赞扬。

  温室育良才

  新中国成立前,战乱、饥荒频仍,“泥人张”彩塑步履维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民间艺术,采取保护、扶植、发展的政策,并于1959年成立了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为“泥人张”艺术的发展搭建起创作的温室。

  第三代“泥人张”张氏传人张景祜在新社会迸发出新的艺术活力。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如表现天津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斗争的《火烧望海楼》等,并先后到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创作了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为“泥人张”彩塑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曾受聘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将民间艺术带入大学殿堂。

  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成立后,国家安排第四代张氏传人张铭进入工作室主持工作,同时先后多批次招收学员,培养了一大批彩塑人才,出现了像杨志忠的《卖身契》、《李逵探母》、《颗粒归仓》,逯彤的《春江花月夜》,张宏英的《拍球舞》等一批优秀作品。上世纪60年代初,“泥人张”彩塑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一时。

  此后,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又多次招收新人,其中有从美术院校直接招来的,有从中学招进来再派送到天津美院、天津工艺美院进修的。张氏传人的优秀学生也具备了教师资质,传授“泥人张”的彩塑技艺,涌现出于化祥、王润莱、王宝臣、董秀峰、陈毅谦、张玉生、林钢、孙永升、刘从越、翟洪等优秀人才,一批优秀作品陆续面世。

  工作室的建立改变了“泥人张”传统的传承方式,通过招收学员和一系列出作品、出人才的政策,让“泥人张”彩塑艺术由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为一个专门从事创作研究彩塑艺术的专业机构;从一个家族的艺术活动,发展为社会性的艺术事业。在庞大的人才队伍保障下,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频频参加国际博览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展会,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被国内外美术馆大量收藏。创作在提升,题材在丰富,市场在拓展,“泥人张”彩塑由此进入发展新阶段。

  发展待整装

  朴素抒情的“泥人张”彩塑,继承了古代雕塑和民间泥塑艺术的传统并有所发展。

  “泥人张”彩塑使用的主要原料是黏土。创作之前,黏土中需加入适量的水和棉絮,用木棰反复捶打,直至成为“熟泥”,才能进行捏塑。塑,是创作的基础——先将大的形体动态塑出,然后再运用“压、拍、堆、贴、刻、刮、削”等技法进行细部刻画,强调中国传统“线”的运用和以形写神的造型准则。塑造完成后,多采用中国工笔画中如“涂、染、勾、描、润、擦、点、画”等技法着色。“泥人张”历来讲究“三分塑七分画”,可见绘色之重要。源自大地的泥土,在塑造与彩绘的巧妙结合中、在艺人心手相应的创造中有了灵魂,展示出真实而有力的生命感。

  “泥人张”彩塑在技艺上也有了新发展。原来的彩塑为阴干,现在增加了“烧制”工序,更加结实,更方便运输和保存;用色上,一改使用中国画颜料和水粉色的传统,改用丙烯,色彩附着力和覆盖力增强,不易爆裂、不怕水;上色工序上,除了传统的平涂再晕染的手法,现在还常运用先重色打底,再用不同的浅色反复提亮等技法,色彩丰富,层次感加强。

  新技艺克服了传统泥人张“易掉色、难保存”的缺点,丰富了表现力。泥人张彩塑工作室还每年组织学习观摩、深入写生,创作人员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贴近了生活,新作不断涌现。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的融合和开拓中,“泥人张”应继续保持传统中内化了的“土”味,让现代人的情感和民俗文化在作品中得到升华,以避免表达过于直白、内容和形式不统一的现象,因为一旦缺少了情趣,泥人也便没有了灵性。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深入生活出作品,面向市场多销售”是“泥人张”的发展方向,它因此成为天津文化名片和文化产业支柱之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品化的冲击。现在市场上的“泥人张”彩塑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很多泥娃娃、泥制脸谱等都打着“泥人张”的名号大行其道。市场的诱惑,也使一些彩塑工作者不能静心创作。

  如何以艺术特色和文化品位独立于艺林,为百姓所喜爱、市场所青睐,并能在市场中不“异化”,成为“泥人张”彩塑面临的时代问题。我想,作为一种雅化了的俗艺术,只有散发着泥土芬芳、渗透着人间真情,“泥人张”才能在发展中坚守住、拓展开。


(编辑:苏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