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回家》:展现青春红与黑

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云 志

电影《爱·回家》剧照

  由导演陈双印编剧并执导的电影《爱·回家》将视角聚焦女子监狱和青少年犯罪,从残酷青春出发探索人性的救赎和回归。影片以一个叛逆期女高中生罪犯为线索,一方面将观众的视角带入鲜为人知的女子监狱,一方面又将观众引入女孩儿畸形的家庭环境,用写实的笔触探索一起犯罪的家庭和社会成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影片既非以说教为主,也没有迎合观众的娱乐心态,而是将真实的社会现象植入影片,这种赤裸裸的真实,更加拷问着每个人的内心。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正在逐年激增。同时,以女性为目标的暴力犯罪现象也呈加速增长趋势,这一现象残酷地摆在每个社会成员的面前。《爱·回家》这部电影正是从这个社会热点切入,将镜头对准了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令人感到神秘、敏感甚至在普通人看来略显诡异的女子监狱。在这里,封闭的空间浓缩了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这里是罪恶的深渊,是人性的黑洞,这里有欲望、有暴力,但是恰恰是在这样一个罪恶的集中营里,却让人找到了最原始的人性闪光点、最真实的灵魂和最淳朴无私的爱,可以说镜头的黑暗无法阻挡主创人员呼唤真情的声音,也不能遮掩服刑人员渴望被爱的心灵。这部影片让我们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回避和惩戒绝对不是一个幸福社会面对青春冲动和物质欲望应有的态度,类似的罪恶隐患就埋藏在每个人身边,正确处理矛盾,防患于未然,以及给予迷途羔羊重返家园的勇气和关爱,才是杜绝犯罪的根本办法。

  所谓“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戏中女主角正是如此,原本美好的家庭,因为父母婚姻的破裂而走向分崩离析。破碎的家庭把她一直崇尚的价值观摧毁,从而使其因冲动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可见,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教育部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然而,现在的教育让人有些担忧——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应试教育”变成了学校教学的全部。从小学到大学,“知识”远比“育人”重要,当代青少年缺乏独立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情感脆弱、包容心弱、表达方式偏激等等,都是现代教育缺失的结果。公平地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门到学校,对预防学生校园犯罪和培养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预防青少年犯罪,缺失的不仅仅是“管理”,给孩子上好“做人”一课,从内心让青春年华焕发活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其实,挽救失足青少年,每一个人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对于遭受侵害的青少年,特别是女性青少年,除了政府机构的及时救援,每一位社会公民也都应该及时援手制止犯罪。只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平安。同时,对于那些从大墙内走出的服刑人员,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予支持和鼓励。他们已经认识到错误而且接受了惩罚,理应和正常人一样开始新的生活,而不应该遭到排斥和歧视。此外,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及时防止潜在犯罪、完善监狱服刑人员生活环境,以及刑满释放人员安置等等问题,我国从司法体系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不仅如同长鸣的警钟,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端正人生的态度,更如一剂苦口的良药,能够激发我们沉睡已久的真爱,让每个人的点滴关怀,汇聚成饱含幸福的人间大爱。这些都是影片《爱·回家》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电影《爱·回家》仅仅以纪录片那样的简单且直白的陈述牵动观众情感,这在中国电影界既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尝试,也留给了观影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该片的问世一举刷新了《富春山居图》费工耗时的纪录。《爱·回家》历时5年拍摄了3个版本,陈双印2008年深入女子监狱调查研究,创作完成电视剧本《回家》,后改为电影剧本《让爱回家》。2009年,陈双印拍摄了由朱茵、唐嫣、孟广美、王姬等演员参演的第一版,不满意。2010年,陈双印又请来了斯琴高娃、叶童、邬君梅、王学兵、袁姗姗、金铭、王晓等拍摄了第二版,依旧不满意。2012年,陈双印大胆启用新人霍泥芳、安宇、郭程程等拍摄了第三版,终于完成成片剪辑。这种蛰伏多年精心打磨的过程可以佐证陈双印敢于自我否定、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