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当代的摄影展,是个什么样?——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印象

时间:2013年11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想看中国最当代的摄影展?去北京中华世纪坛吧。正在这里举行的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在摄影的语言探索与观念推进方面,绝对让你眼前一亮。

  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2013的主题展,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包含主题展、国际展、“爆名展”和收藏展四部分展览内容,意在观察当代国际摄影交流中,作为一种艺术、应用和不断自我更新的媒介——摄影——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效载体,从而不断参与到当代文化艺术的国际交往和新秩序与新格局的建构之中。展览主题定为“灵光与后灵光” ,策展团队对此解释说,“灵光”作为本雅明艺术美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它解释了摄影术发明之后对于艺术特质所产生的根本性影响,那就是艺术的本真性因为摄影这一大量复制手段的出现而不再独尊。本届展览一方面是将摄影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状态形成一种彼此参照、相互对应的维度,呈现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探讨摄影如何在既往与当下、本土与国际、媒介、技术与社会的语境及关系中,生发与呈现出新的认知与体验,以及在这个充斥“后灵光”的数字时代,如何重新把握和认识以及定义当下艺术“灵光”的特征与意义。如果你觉得这个解释过于学术化,那不妨从具体的展览看起,特别是其中的主题展、国际展、 “爆名展”中的一些作品,来逐步理解吧。

  主题展“2009以来的中国新摄影”中的大部分作品,迥异于传统:摄影师张大力的《视觉机器》 ,排查一些在中外媒体流布甚广的摄影图像,追索检视其形成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比其原始图像与最终传播图像,暴露出于各种目的对图像的放肆篡改,以此揭发图像生产与流通的机制、惯习;摄影师朱浩以拼贴的方式,将电影票票根、自己拍摄的电影院出口,以及从上世纪80年代《上影画报》中剪取的明星头像,聚拢在一个个纸盒里,这组题为《天堂后巷》的作品将上海老式电影院在日常生活中的消失做了一次视觉凭吊;摄影师刘辛夷以超高的想象力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视频作品《世纪崛起》 ,设置了一个虚拟表演平台让20世纪全球风云人物“同台”表演……策展人顾铮表示,数码技术所造成的虚拟现实,既对于人类的知性与知觉,也对于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流通产生了极其复杂与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与背景之下,摄影在现代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由摄影所引发的观看实践,其形态、生产方式与传播影响力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这些作品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荷兰策展人巴斯·弗吉指出:观看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上的国际展“地图上的点” ,就能明白20年来摄影实践发生了多么重大的变化,无论是观念的变化还是有形的改变。由他策展的这一展览汇集了近年来西方摄影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以此来呈现出与主题展相对应的一种参照性、开放性维度以及全球化眼光。展览展出的12件作品中有8件在单屏影片、多屏装置或平板电脑交互叙述形式中使用了数字影音技术。这些材料大多“源于数字” ,不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而是以数字化方式拍摄。“这可能是过去20年中摄影最为重要的发展。不仅仅创造了视频叙事的新方法,还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媒体摄影重新联系起来。 ”巴斯·弗吉说。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庭相册,也可能成为一本手工摄影书?摄影师李维伊就以私人家庭老相片创作材料,融入自己对照相术的思考,制作了一本与众不同的《家庭相册》 ,走进了本届展览的“爆名展” 。策展人言由表示,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在人们无法亲眼见到原作的情况下,摄影书成了摄影传播的最佳途径。 “虽然不是每一位拍摄者都有机会将作品送上印刷机出版成书,但每一位绝对有机会用打印机等手段以手工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作品集梦。 ”其实,在“爆名展”上,仅仅就类似手工摄影书这样的形形色色的展陈方式而言,就足以让你疑惑:“这是摄影展吗? ”没错!这个以青年摄影策展人提名的方式进行的展览,体现出来的,正是他们和一大批青年摄影师对当代中国新摄影状态的思考,真正是“最当代”的摄影呈现。(记者 郭青剑)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