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参赛选手住进广州志愿家庭共度比赛

时间:2013年11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中国音乐金钟奖参赛选手住进广州志愿家庭,共度比赛的日日夜夜,由衷表示——

“感谢我的广州爸爸和妈妈”

  藤萝、书案、墨香……走进朱颂民在广州市海珠区东翠东街的家,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朱颂民的夫人王小红在广州电视台工作,夫妇俩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11月19日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正式开始,夫妇俩开始忙上了,他们迎来了一个住进他家的新“女儿”——中国音乐学院大四学生唐漩璇,来自湖南的她进入了金钟奖声乐比赛(民族)组的复赛,如果能一步步从复赛、半决赛最终进入决赛,那么她将与这个家庭朝夕相伴10天时间。参赛选手入住志愿家庭,共度在广州比赛的日日夜夜,这样的方式听起来新鲜,但其实已是金钟奖主办方接待参赛选手的一种成熟模式了。

  据了解,在国外,组织志愿家庭接待参赛选手十分普遍,而在国内才刚刚起步。自2005年第五届金钟奖首创志愿者家庭服务以来,广州团市委、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至今已承办了四届志愿者家庭接待服务。而自金钟奖落户广州后,至今已有40余个家庭参与了这一活动。

  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王小红多年来一直关注金钟奖,她还曾作为记者报道过金钟赛事,“成为金钟奖志愿家庭是我多年的夙愿”。王小红对此有着充足的热情。据了解,为给来穗参赛的其他省区市的比赛选手提供优质的接待服务,组委会对志愿家庭“硬件”要求十分严格:客房、钢琴和私家车,要求“应有尽有”,今年更重视对家庭成员素质的考核。“是否热心公益事业”“家庭和睦、气氛和谐”都是重要考量标准。而王小红的家庭是典型的艺术家庭,她的丈夫朱颂民是一位画家,是广州美协的副主席,他们的女儿也热爱艺术,正在一家艺术学校读书。“我们是艺术家庭,相信选手也会喜欢这样的环境。”朱颂民说。他们夫妇俩给唐漩璇准备了一间非常宽敞、明亮的房间,房间里有钢琴,电脑、电话更是一应俱全。参加民族唱法比赛的唐漩璇每天早上都要练声,因为怕影响朱先生一家休息,开始不敢放开声音,王小红知道后特别嘱咐她不要多虑,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有什么需要随时提出来。这也舒缓了唐漩璇只身在外、紧张备赛的心情,小唐可爱地甜甜一笑,称赞在这里“吃得香、睡得好”,“叔叔阿姨就像我的广州爸爸和妈妈”。

  两年前的第八届金钟奖比赛时,朱颂民、王小红的家庭就第一次接待了金钟奖参赛选手,学习小提琴19年时间的何畅受到他们细心热情的照顾,最终获得了银奖。她也与这个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还有密切的联系。王小红原来的车技不怎么好,这曾成了报名志愿家庭的最大障碍,为此王小红苦练车技,终于驾轻就熟,这又刚买了新车,就全权负责小唐的比赛接送和陪同。“看小唐比赛,我比她还要紧张。”王小红说。对于选手的到来,王小红笑称没有什么压力,也不会觉得不习惯,“就像朋友来了一样”,虽然会忙一些,但参加这样的社会活动,对家庭、对孩子、对选手、对高雅艺术的推广都有好处,而国外不少比赛也有类似做法,拉近艺术和人们之间的距离。

  其实志愿家庭的另一个收获则是来家入住的金钟奖参赛选手对家庭中学习艺术的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能够进入金钟复赛的选手都是优中选优、从小刻苦积累得来的,朱颂民就对记者表示,“因为平时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希望女儿能够从入住的姐姐身上学到刻苦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体味学习艺术的艰辛”。

  据了解,今年的志愿家庭招募是从26个家庭中遴选出9个家庭,他们中既有新加入的,也有已经接待过三届金钟奖参赛选手的,志愿家庭没有任何补贴所得,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服务和付出。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家庭成员都经常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有的捐助贫困学生,有的长期做义工,也正是由于他们乐于奉献的精神,才使金钟奖志愿者家庭这个活动越办越好,赢得好的口碑。

  2005年,金钟奖初到广州,刚开始投入筹办,时任金钟奖组委会主任的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傅庚辰就听说广州有不少志愿家庭义务接待参赛选手,这让他兴奋不已。当时有记者采访他时,他还对记者说:“你们采访我,还不如真到志愿家庭去看看。”当年,傅庚辰真去走访了一户志愿家庭,那个场景他至今记得仍很清楚:那是一家三代同堂的家庭,男主人在市场做事,女主人是一名老师,家里有四个房间。这一家接待的是一名大提琴选手,为了搞好接待,一家人特意腾出一间屋子,屋里还有一架钢琴。更让他感慨的是,为了让参赛选手没有后顾之忧,家里的老奶奶负责为选手做饭,女主人则放下工作,开车送选手去参赛。傅庚辰感慨道:“这些广州爸爸、妈妈、奶奶们,真是平凡又伟大,而更伟大的是这种志愿服务的精神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广州不愧是开风气之先,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影响更多的城市。”(记者 张悦)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