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送种育”文化现象:服务农民服务基层

时间:2013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送戏下乡,在家门口就能看戏。 ”通化市金厂镇金厂村“送戏下乡”活动现场, 80岁的村民李淑静老人边看二人转边告诉记者。

  “广播喇叭通知演电影,大伙全过来了,有的不吃饭就过来了。 ”吉林市江密峰镇双桠山村, 65岁的村民苏景海说。

  “我来找点儿种植业的书看看,这个活动好哇,送书又送戏,家门口受益。 ”梨树县小城子镇中央堡村, 53岁的郭海一边领取免费赠送的科技书籍,一边笑着说。

  近年来,吉林省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 ,通过打造“庄稼院剧场” 、“乡镇小影院” 、“农村大舞台” ,把城市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农村巨大的文化需求统筹起来,以广度的资源共享促进深度的文化惠民,改变着农村基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我承担着17个村的放映任务,最远的放映点有五六十公里远,只能靠骑摩托运输放映设备,放完电影回到家都快后半夜了。 ”长白县新房子镇农村电影放映员马凤武曾这样感叹。2011年,吉林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多方筹资,购买了125辆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配发给优秀放映员,马凤武可以开车送电影了。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冬季农村电影无法在室外放映的问题,吉林省启动了乡镇数字影视厅建设试点工作,每周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实现了由从露天看电影向室内看电影转变,从夜晚看电影向白天看电影转变,从站着看电影向坐着看电影转变。

  吉林宣传文化部门连续3年组织“农民文化活动月”等集中性文化惠民活动,开启“文化惠民直通车” ,利用每年冬夏农闲时节,把电视机、音响、文艺演出、电影、音像光盘、图书年画等,直接输送到老少边远贫困农村文化大院,使广大农民群众亲身体验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如果说“送文化”是直接把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那么“种文化”则是在基层建立文化的内生发展机制,使文化长留在群众身边。目前,吉林全省6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9365个行政村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文化阵地建起来了,人才队伍就成了关键。

  “带动乡亲们,最基础的工作是培训,尤其是活跃在其中的文艺能人、文艺骨干,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团长李云杰如是说。

  为了寻找农村文艺骨干,东北风艺术团把二人转演员、乐队老师、舞蹈编导编成组派下去,挑选乡里、村里比较活跃的大爷大叔、婶子大娘、大哥大嫂作为培训对象,教他们拉二胡、唱二人转、吹唢呐、扭大秧歌……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乡亲积极参与进来。

  “乡亲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喜欢什么就讲什么。 ”在东北风艺术团的带动下,一批又一批乡村文艺骨干迅速成长进步,他们给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笑声。

  如果说“送文化”与“种文化”只能解决基本的“文化温饱”问题,那么通过评选先进、展示成果的方式,使农村文化真正走上大舞台,发动全社会关注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精气神” ,则是实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这也正是吉林“育文化”的实质内涵。

  今年8月,吉林省东方大剧院迎来了300多位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民朋友。“吉林省农民文化活动月”农民优秀节目展演在这个省内最好的舞台上火爆开场。农民的艺术才华征服了现场观众,让人不得不感叹,艺术来自民间、艺术活力在民间、艺术人才在民间。

  农民文学创作研讨活动和“走进农民诗社”活动,则让农民诗人和作家走上了“省城大文坛” 。特别是《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的出版,称得上是吉林省史无前例的“创举” 。这部作品选收录了50余名农民作家的作品,是在全省300多名农民作家的作品中精选而来。消息披露后,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中国的农民了不得了! ”“吉林的农民作家多幸福! ”

  农民摄影作品展更是以真实的力量征服了广大参观者,农家美好的生活像一幅幅画卷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展览展出了150幅照片,是农民摄影爱好者们在短短1个多月时间里的“处女作” 。作品不再是“城里人拍乡下” ,而是发动农民用镜头捕捉“村里人、身边事、眼中景” ,表现出农民眼中的世界,成为一道新颖别致的文化风景线。

  全力推动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向全省农民群众传递文化的阳光和温暖,为农民朋友的多彩生活增光添彩,吉林省正在大步前行。(秦政)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