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与群众文化齐飞

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韩业庭

  2013年,历时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集聚了强劲能量。舞台艺术创作佳作频出,群众文化风风火火,二者交相辉映,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

舞台艺术:精品异彩纷呈

  第26届梅花奖评选、第十四届文华奖评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展演……这一年,跟舞台艺术有关的“大事”,搅动着这一领域,使舞台艺术各个门类都散发出青春活力。这一年,从创作到市场,舞台艺术开始渐渐走出前些年的低迷,走上了复苏乃至蓬勃发展之路。

  5月20日,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第26届戏剧梅花奖揭晓。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及中直院团,涉及京剧、昆曲、豫剧、河北梆子、川剧、秦腔、粤剧等18个剧种以及话剧、歌剧的40余名进入终评的演员,以精彩纷呈的演出带给观众视听盛宴。最终,41朵“梅花”光荣绽放。

  5个月后,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四届文华奖揭晓。44台戏曲作品,有27个地方剧种参演,百花齐放。在音乐、舞蹈、杂技类作品中,呈现出创新、融合、多元的态势,除了歌剧、舞剧、舞蹈诗之外,还有说唱剧、歌舞剧、杂技剧等艺术形式。

  两大奖项的参评剧目中,现实主义题材剧目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回归现实主义,是2013年舞台艺术创作的一大亮点。

  5月19日晚,改编自梅派经典代表剧目《生死恨》的新编京剧《韩玉娘》在澳门进行最后一场演出,随后被作为国家京剧院的保留剧目,在全国巡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戏迷看了《韩玉娘》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死恨》复活了,经典剧目有救了!”“老”剧目如何吸引“新”观众?作为国粹的京剧,如何在现代重焕生机?《韩玉娘》的成功作出示范。

  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剧场戏剧,也获得了主流的认可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2013年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剧目展演的舞台上,25台优秀剧目展示了这一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雾都孤儿》改编自外国经典文学(戏剧)作品,在演出时反响热烈;《雷雨》改编自曹禺的同名作品,以全新的演出方式再现了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群众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11月6日,苏州等31个城市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志着以文化惠民为核心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创建城市尤其是中西部许多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得以开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示范区除了具备“样板”功能外,还为在顶层设计意义上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年来,文化部门着力打造文化惠民“升级版”,努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宽带中国”战略相适应,全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有效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进村入户”。最新数据显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在全国33家省馆、374家市馆全面实施,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已初具规模;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已在全国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28639个。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向更具实效意义的“户户通”推进。截至目前,全国有23.6万个行政村被划入直播卫星服务区域,已开通“户户通”用户近1200万户。

  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国建成标准书屋60多万个,实现了“农家书屋村村有”。

  过去的一年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工作深入开展,实现了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

  群众是文化的主人。这一年,在如火如荼的群众文化实践中,各地老百姓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形式和群众文化活动。浙江衢州的“流动文化加油站”为百姓幸福加码;湖南长沙的“群文湘军”“五百行动”计划,激活了群众的文化细胞。

  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评出了220个作品类“群星奖”、110个项目类“群星奖”以及100位“群文之星”。无论是参评作品,还是获奖作品数量均创历史之最,群众文化活动结出了丰硕成果。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