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发布田野工作手册

时间:2013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张志勇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各卷主编联席会召开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出版发布

12月28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论证会暨2013年全国各卷主编联席会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召开。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从“唐卡”、“档案”、“文化”三个关键词对田野普查的开展进行说明。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介绍《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立项的背景。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半岛游戏官方登录社长、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文艺资源中心主任向云驹发言,建议做好唐卡文化档案的成果宣传和数字化存档工作。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宣读《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立项书。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中国民协副主席索南多杰主持联席会。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谢继胜作为各卷本主编代表发言。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出版发布。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对普查手册的进一步完善和执行建言献策。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与会代表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合影留念。中国文艺网 张志勇 摄

12月28日,中国民协在天津召开《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论证会暨2013年全国各卷本主编联席会,正式发布经过修订出版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该手册明确提出了项目的普查标准,要求必须从多学科综合角度入手,对唐卡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地域民俗进行全方位调查,以文字、录音、图片、录像方式,取得《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和《中国唐卡数据库》双重成果。

“唐卡”为藏语Thangka译音,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形式,最早发端于吐蕃时期,广泛流布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羌族等民族中,在缅甸、泰国、印度、尼泊尔、锡金、蒙古等国也有流布。唐卡自诞生以来,就成为阐释、表现、传播、弘扬藏传佛教和藏族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取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技法之复杂、用料之讲究,以及它所蕴涵的宗教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民间性,是其他艺术门类无法替代的。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唐卡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画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唐卡艺人。他们的创作,是藏传佛教信奉者至珍至美的供品、藏品、艺术品和精神及文化生活的重要寄托。

“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方法和目的进行培训, 为唐卡立档,开展许多基础性的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首席专家冯骥才表示,现在非遗保护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档案,一个非遗项目的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几乎一头雾水,缺少学术性的跟踪和监督 。

罗杨、向云驹、周燕屏、索南多杰、谢继胜、罗文华、熊文彬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各卷本主编、唐卡研究专家出席会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唐卡艺术在内的藏族优秀民间文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抢救、挖掘、整理、研究和弘扬。然而,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影响和外来文化冲击,唐卡的保护、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那些由高僧大德倾注毕生心血绘制的传世之作难得一见,充斥市场的多为逐利者粗制滥造的次品;唐卡艺人后继乏人,造成有的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窘境;一些不法之徒通过各种渠道将文物及艺术价值俱佳的唐卡贩卖到国外;一些寺院管理者的保护意识和管理手段滞后,导致有些唐卡精品的毁损和难以面市的情形,凡此种种,唐卡目前面临急需抢救保护的严峻形势。

采取档案记录的形式对中国唐卡艺术当代传承现状和发展进行立体全面的田野调查和科学阐释,是构建中国唐卡文化调查与研究学术框架、推进唐卡文化在当代传承保护的一个创举。《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的建立,将对促进民族团结、做好统战工作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重大而深远的作用。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始终被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专项之一。两年来,中国民协多次组织唐卡研究资深专家对项目进行反复论证、科学布局,不断推动项目进程。20123月和4月,中国民协分别在北京和天津召开了两次专家论证会,明确了《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的思路和做法:一、普查服从立档要求;档案所需,普查必做。二、不是单方面的艺术调查,而是全方位的文化调查。作为前期工作成果,基于田野调查翔实信息所确立的产地划分、卷本数量、编撰体例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卷本主编的一致认同。确立的16个卷本分别为:西藏地区的《拉萨卷(上下)》、《日喀则卷》、《昌都卷》、《阿里卷》、《本教卷》;青海地区的《吾屯卷》、《藏娘卷》、《年都乎卷》;四川地区的《德格八邦卷》、《阿坝卷》、《炉霍·甘孜卷》;甘肃地区的《甘南卷》;云南地区的《迪庆卷》;各地及海外的《拾零卷》、《域外卷》。作为上述卷本普查规范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普查工作手册》同期策划实施。

2013年初,唐卡文化档案工作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被立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并获得了相应的资金支持。为保证普查的效率和质量,6月中旬,中国民协在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对来自藏区基层的普查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7月,根据基层普查人员的呼声,中国民协报请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致函西藏自治区统战部,希望对西藏地区的普查工作给予指导和支持,得到了西藏自治区统战部的积极回复和响应。此举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唐卡文化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当天发布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是有关专家半年来辛勤撰写的成果。手册明确提出了具体详实的普查标准,要求必须从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美术学等多学科综合角度入手,对村落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地域民俗进行全方位调查,对唐卡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代表作品、制作流程、工具材料、传承谱系、传播方式以及相关的传说与文献性的依据加以细致描述,同时要求普查人员必须深入村落,串巷入户,地毯式地进行,不留死角,通过对传承人及其家庭的口述调查,追寻遗存,重视实据,保存线索,最终以文字、录音、拍摄、录像将普查成果全面记录下来,取得《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和《中国唐卡数据库》的双重成果。这些统一的科学方法、规则和学术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如同一个远行者的导航仪,将伴随行走在高原的唐卡文化田野普查者们一路前行,承担起对唐卡这一伟大而灿烂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抢救总结、梳理与记录的文化责任,进而实现为全国各地的唐卡建立起一份科学、可靠、详尽的文化档案的宏大目标。毋庸置疑,在工作手册的指导下,通过各地区、各领域、多民族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通力协作,16个卷本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不久将陆续闪亮面世,它将成为唐卡文化永世传续的福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难以复制的绝代珍宝。


(编辑:竹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