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导演田沁鑫:“攒”老百姓爱看的戏

时间:2013年12月3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姗姗、巩育华、白洋铭采访整理

戏剧导演田沁鑫30日做客《文化讲坛》,讲述心声

“攒”老百姓爱看的戏(文化讲坛)

话剧《四世同堂》剧照。

李晏摄

田沁鑫近照。

解飞摄

  导演田沁鑫抓住2013年的“尾巴”,又做成了一件大事。

  12月29日,为庆祝中国国家话剧院建院12周年,根据老舍原著《四世同堂》改编的同名话剧在人民大会堂上演。6000个座次,全场售罄,其中80元、180元的惠民票占到了1/3。这让话剧《四世同堂》创下了3项纪录:话剧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商业演出,单场话剧演出观众总数新高,以及单场话剧演出票房新高。这次大胆的尝试,为2013年的中国戏剧探索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30日,田沁鑫受邀做客人民日报第二十三期《文化讲坛》,独家讲述她的戏剧心声。

  努力用现代手法“翻译”传统文化

  国家话剧院建院12周年之际,《四世同堂》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说实话,这超乎我的预期。昨晚,当我坐在台下,和6000名观众一起经历戏里的喜怒哀乐时,我内心对老舍先生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改编这部作品,源自我从小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我觉得,对自己的民族文学和文化怀有敬意,是每个中国人理应具有的文化自信。可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存在遗弃或者忽视的状况。不少中国青年人对欧美日韩等外来文化的兴趣和熟悉度甚至超过自己的传统文化。这让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精神的声音,在今天显得单一而弱小,让人非常感伤。

  我相信,戏剧不仅要让观众喜欢,获得审美的愉悦,更要作用于精神,发挥寓教于乐的功用。我用戏剧手法改编《四世同堂》《生死场》《桃花扇》《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既源于兴趣,更出于一种表达传统文化的紧迫感。不可回避的是,时代不断向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要让更多人接受,就必须推动它们的现代化转换。而我乐于做一些努力,让戏剧成为文学经典的“翻译器”,引导青年人去了解、去阅读。

  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打动我的,一是其文本的社会性,二是其奇妙的空间结构,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张爱玲。我在舞台上用玻璃通道和电梯营造出两个不同时空,两个空间的故事同时进行,这种表现手法非常现代,但艺术效果和商业效果都很好。我喜欢在改编中赋予文学经典以现代气质,因为这样,观众才不会感到隔膜。

  只不过,推动这件事让我感到孤独和辛苦。目前,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呈现两极:在一些人那里,中国的文化经典成为“鼻烟壶”一样的东西,很美很精致,但不具有现代意义,只能成为欣赏的对象。而另一些人,完全信奉西方和现代文化,一听传统就掉头,觉得古旧无趣。这两种看法的胸怀和格局都不够宽广。

  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把真正有价值的、精彩的好东西,讲述给观众。这是一个戏剧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所在,虽然尝试中有辛苦,但也感到无限乐趣。

  内容本体缺失让故事难以打动人

  在我看来,一部戏剧作品的影响力,首先在于其精神特质,其次是承载这种精神的形式,再就是形式是否便于传播。一部文艺作品能让现代人喜欢的面貌,一定不是沉闷的、守旧的、蒙尘的,而是能打动人的。因此,中国导演讲述的中国故事,一定要漂亮、出彩,能传承和传播东方精神。

  但目前来看,包括戏剧和影视在内,我们讲述的故事难以打动更多人,关键在于内容本体的缺失,我们对于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建立起足以承载当代精神的内容。只有好的内容和好的定位,才能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你的作品,才可能进一步谈到票房和影响。  

  现在各地建设剧院、电影院线的速度很快,大家热衷于形式上的创立和产业结构上的完善,但文艺作品的内容建设和精神引领显然不足。创作者究竟要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我想,一定要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精神,关心人的心灵,关心人的情感。

  当然,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近些年来,我们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商业、科技、金融等方面,艺术类人才严重缺失,这涉及到如何把高智商人群引入我们这个行业的问题,值得当代戏剧人好好思考。

  做一个既保持艺术高度又怀有良善之心的创作者非常不容易,但我努力去做,在作品中保持艺术的品位和审美品质。我探索的是,将艺术品质、创作意图与观众期待巧妙结合,平衡艺术和市场的关系。但对于行业来说,目前最大的阻碍是金钱的离心力。金钱很硬朗、很霸道,它挥一挥手,就像风沙一样埋没了真正精良的内容,这让一些从业者感到无力和寒心。

  中国戏剧只有用自己的叙述,才能收获国际尊重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在走出去方面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取得了成就。然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仍然难以匹配我们的大国地位。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需要有“二次创业”的精神。

  内容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基础。如果你对自己的观众都讲不好,如何奢求其他人喜欢呢?我们要赢得自己的观众,同时需要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戏剧观念,学习西方先进的舞台技术能力和所有的技术手段,总之是能将故事讲得更好的方式。但不要遗忘,一定要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有中国人自己的叙述,才可能收获国际尊重。有一些讲故事的高手,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斯皮尔伯格、李安、黑泽明、伯格曼等,他们的成功在于拥有强大的文化情怀和情感,使他们的作品非常艺术,但观众不会有距离感。他们将艺术做成大众的,普及审美、情感和善良的媒介,因此才能更深远地影响人。

  我深知自己能做的,就是好好创作。2014年3月,话剧《青蛇》将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参加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艺术节,中国戏剧能在全世界广受瞩目的艺术殿堂演出,或许将为后来者提供一些信心和启示。我希望能给中国戏剧带来一丁点的推动或者突破,是因为我始终坚信,人民艺术家就是人民封给你的,大师是后世封给你的。作为一名戏剧导演,不要妄想太多,我就是一个“攒”戏的,我一切努力的接口是最最底层的要求——让老百姓喜欢戏剧。


(编辑:孙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