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天宫》:中国魔幻电影的新可能

时间:2014年02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孙承健

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上映10天累计票房7.67亿元,目前成为继《泰囧》《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后票房第四高的国产片

  2014新春伊始,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旨在打造东方魔幻视觉奇观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粉墨登场。毋庸置疑,以视觉奇观为主要卖点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需要在视觉形式层面下足工夫,且视觉形式本身,在很大层面即是构成其成功与否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就此意义而言,《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视觉形式层面的所有创造与探索甚或是借鉴,所体现的正是主创者的内在价值与艺术追求本身。

  电影的历史既是其自身语言不断被挖掘、丰富与完善的历史,也是视像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尤其在当下数字技术时代,技术的发展早已突破可实现性的羁绊,一切艺术想象都可借助数字技术及其特效得以实现。视觉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在银幕场域内最大化地模糊或超越了现实与幻象的边界,现实与想象中的一切,在被视觉技术编码、呈现的同时,技术也在不断塑造着我们的视觉经验,改变着我们的经验感知模式,这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观看经验本身。

  纵观整部影片不难看出,影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试图以炫目的数字特效,以恢弘的视觉场景与气势,打造出一种充满中国韵味的东方魔幻化的视觉奇观。无论是场景的设计,还是大景别镜头方式的诸多运用,以及其各种视觉元素的特效合成等等,都旨在围绕这样一种审美与观赏机制进行其影像的话语运作。创作者力图在视觉形式层面先声夺人,以期获得受众更广泛地认同和回应。

  在大量充斥着数字特效合成的影像画面之中,整体视觉效果的把握与几处亮点可圈可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却每每在诸如景别、角度等等的运动转换之时,不经意间疏漏出诸多取巧印痕。在女娲之水晶石中历经千载孕育雏形的石猴小悟空,萌态可掬的造型形象及其稚美拙趣的动作形态,自然引发受众之喜爱,且水晶母体的三维及光效处理也极富质感。然而,当镜头转换至近景与特写之时,水晶母体的质感却戛然而止,石猴犹如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与幼年白狐隔而相望。这里,影像实拍与数字特效运用的衔接、咬合及其技术手段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且诸如此类的情形不止一处。

  技术取代不了艺术,同样,技术也无法取代电影观念与认知本身。诚然,取材于神话小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其三维运动并非如现实的物理运动一样,有更多可参照的诸如自然引力、重量、风阻等技术参数,其魔幻性也在一定意义上,恰恰表现为与现实物理运动不完全一致的形态和特征,而呈现出其独特的审美意蕴。针对这样一种文本特征,主创者在技术手段与特效运作时似乎早已预设其中,并在主要角色的运动设置上,诸如腾云、翻转等有很好的把握。但在一些大场景的处理上,却忽视了影像纵深的视觉感知,过度依赖于大景别与云层图像,以及三维粒子的特效合成,进行仙境化的表达,却在层次关系上略有欠缺,致使无形之中,在视觉感知层面,压缩了空间纵深的影像运动,这不能不说是技术层面的一个缺失。而具体到天宫的处理,虽然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但鸽子笼式的拥挤与狭小,不仅将恢弘的视觉体验无形中予以消解,还在一定层面上,似乎映射出创作者“钢铁森林”的无意识心里印痕。

  叙事依然是软肋。虽然《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改编更趋向经典商业影片的叙事模式,以因果关系为纽带,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铺垫、预设作为其叙事建构的主要方式,但在整体结构与情节驱动层面,依然存在着动力匮乏的问题。几处有创意的情节设置,如白狐与悟空尾尾缠绕,虽有预设铺垫之功效,却在一定层面,将叙事格局缩小至童话式的篇章结构。尤其最后二十分钟高潮段落,博弈逆转略有突兀,牛魔王与悟空之间,在进入“不可逆转”的升级对抗过程中,缺乏原著“四两拨千斤”式的灵性与智慧,原本是魔界力量与灵性智慧的最终对弈,却演化为巨大的“犀牛”与黑猩猩“金刚”之间,纯粹外在力量性的对抗和博弈。并且,“金刚”形象的设计本身,即是杂糅了西方话语的直接表征,无论符码的文化运用,还是角色的拯救智慧都令人大跌眼镜。诚然,改编并非要全盘遵照原著,但内在的精神指向却不可忽视。尤其对传统名著的改编,更要注重其内在精神指向的表达和呼应。

  在角色及其关系的设置层面,铁扇公主的角色功能,只在开场时有所显现,可有可无令人疑惑;而玉帝与魔界魁首牛魔王间直接的武力对话,显然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在戏剧情节建构上,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惯例和认同,其颠覆传统认知的风险性,自然表现为受到来自中年受众的某种质疑。悟空与白狐、牛魔王之间的情感关系,可视为《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文本改编的独特创意之所在,有其戏剧存在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但在角色关系的梳理上,却存在身份认同的障碍,以至于受众对角色的情感指向存在歧义。

  诚然,作为一种商业化运作或许无需过多苛刻,并且,《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在魔幻现实主义路径上的大胆创新和探索也有目共睹,对于电影而言,每一次视觉表征实践,事实上都是一次新的语言方式的探索,任何一次表征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创造。就此意义而言,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之中,任何积极大胆地尝试与探索,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并且,结合当下文化之语境,在未来的几年之中,魔幻现实主义也必将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现实路径。(孙承健)


(编辑:高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