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特展:被唤醒的海洋记忆

时间:2014年05月03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采月 陶枫

图片由李采月摄

  中华民族的航海足迹,渊源悠久,“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连接东西方的海道,交通大动脉。由于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故而得名。后因航路上来往着陶瓷、丝绸、茶叶、香料等诸多商品,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等。

  走进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直挂云帆济沧海——海上丝绸之路特展”,来自琼、粤、浙、桂、闽、赣、鲁、沪、苏的51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240余组件“海丝”文物,将带着您品味中国历代的流光风韵,想象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图景。

航海盛况遗存

  展览分为四部分,依次介绍了从远古到秦汉时期、两晋到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将“海丝”历经千年的承转娓娓道来。

  远古以来,古老的海路绵延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至非洲东部,越两大洋经红海进入欧洲,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曾通过转运或直航,致力于海上商道的开拓。至唐、五代,通往日本、朝鲜的北方航线及通往西亚、南亚、东非等地的西行航线均获得了更大发展,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等诸多国际性大港交相辉映的盛况开始形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步入鼎盛,更多的航线被开辟出来。明代初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铸就了中国古代航海的巅峰。

  “沉船是海洋文化的博物馆,我们可以从沉船里得到很多信息。”来自福建省博物馆的讲解员蔡林说道。1996年,中国渔民发现了西沙群岛海域华光礁环礁内侧的“华光礁I号”,这艘南宋古沉船,是中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展柜里有一组“华光礁I号”上的文物。已经破碎的瓷器被珊瑚凝结成块,表面还附着着一层海盐。这个凝结块的旁边摆着两个青白釉刻划花纹执壶,一个保持打捞起来的原样,另一个经过脱盐工序,色泽温润,光滑优美,恢复了它原有的风采。“‘华光礁I号’出水文物近万件,其中陶、瓷器占绝大部分,可以想象当时中国对外陶瓷贸易的繁荣盛况。”蔡林说。

  这些瓷器旁边有一条金腰带,是从“南海I号”出水的,长度达1.7米。据介绍,当时最先发现这条金腰带,然后才发现了整条沉船。经过发掘和整理,现在广东阳江市,以这整条船为依托盖了个博物馆,即俗称“水晶宫”的南海I号博物馆。

陶瓷之路与外单订制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在世界的影响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已有如今日iphone和三星。

  当时欧洲很多显贵的家族都以能够拥有一套中国的瓷器为荣,认为这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订制中国瓷器,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中国南方地区的各窑口开始根据外来订单依样生产各类西方生活用瓷,其中以绘制欧洲家族徽章的纹章器和剃须盘、果盘、酒杯灯专用瓷器最为常见。“这件广彩倭角方形徽章盘(上图)就是一件典型的订制瓷。”指着一件瓷盘,蔡林介绍道,“不仅它的形状是长方形,而且在盘的中央印着一个家族的族徽。”

  中国瓷器在销往海外的过程中,不仅在纹饰、形制等方面根据外销地的宗教、文化习俗进行大胆创新,而且在传统制瓷技术中也融入多元因素。展厅里的诸多外销瓷均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多样风格,展现出中国瓷器别样的艺术魅力。

  一件巧克力色的瓷器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它的器形很特别,貌似在花瓶上安了一个水壶嘴。说明牌上写着“漳州窑酱地白花军持(下图)”。军持是一种盛水器,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净手用具。“这件军持也是订制瓷,是明代时期阿拉伯风格。”讲解员说,“这个水壶嘴,学名叫‘流’,是丰满的乳房状,流尖端圆滑,显然不是中国传统的器形。”

香料之路与异域风情

  香料是从海外运回中国的最大宗的商品之一。中国熏香历史久远,早在西周,宫廷便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熏香去秽、驱灭蚊虫。随着海陆交通的拓展,包括檀香、龙脑等更多来自海外的名贵香料开始进入宫廷,走进书香文人之家,祭拜净身,陶冶情致。

  展厅中有好几件出于不同地区的汉代熏炉,映射了那个时代香染的风韵。2003年广西合浦风门岭出土的汉代铜熏炉就是一件用于焚香的小铜炉,水滴形的炉盖上雕刻着繁复的水样纹,还有多个用于散香的孔眼。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通过海上及陆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息,隋唐时期表现出了以异域情趣为美的时代特征,在本土器物的造型及纹饰风格中,常见外来艺术因素。一件唐代马来人陶范,扁嘴大耳,形态可掬,充满异域风情,“可能是当时的装饰玩意”,讲解员告诉笔者。

  另外,一件波斯风格的孔雀蓝釉陶瓶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一米高的大陶瓶,底部呈倒锥形,便于在沙地放置。颜色鲜亮,祖母绿的瓶身让人联想起遥远的异国情调。

  瓷器、丝绸、陶器、金银器、香料、青铜器、古钱币、玻璃器、古代装饰品,240余件文物,宛若一位位历经年月的老者,面对年轻的目光,静静地诉说着古老而传神的故事,唤醒人们关于海洋的记忆。展览将持续到6月22日。


(编辑:子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