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鉴藏> 藏界人物

津门画家蔡长奎:画画须得让人看懂

时间:2013年07月30日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作者:

津门画家蔡长奎

  两天前,天津画家蔡长奎的个人绘画展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幕,这位曾于2006年获得法国卢浮宫绘画银奖的优秀艺术家,又一次让中国绘画扬名海外。蔡长奎善画马,他的画与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中西合璧”,他用油画的理念和国画的笔墨书写着自己的志趣和襟怀。

对徐悲鸿画马崇拜有加

  画马,是蔡长奎艺术的跋涉,也是他艺术的一个高峰。他同时也是近年众多画马画家中跑出的一匹“黑马”和“宝马”。

  我们不妨从古代作品中找出一条曲线,就能读出马在中国人的艺术视野中抛出的审美轨迹。从骊山脚下秦始皇陵挖掘出来的兵马俑,可见人与马的关系。为何叫“兵马俑”?说明战争和国家政权要有兵有马,是生死相依的关系。

  到了唐太宗的昭陵,刻在石屏上的高浮雕“昭陵六骏”,是这位皇帝和功臣们征战时的坐骑,于是摹刻生前之影像,说明把马视作与人平等的感恩关系。由此中国画马之狂潮在盛唐被掀起,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马名家。此后,中国画的题材愈来愈广泛,但“鞍马”作为一个重要画料,却历久常新。

  纵观蔡长奎的画马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少年时期随意涂鸦阶段,这种随意性源于天赋,也源于小学时偶然看到徐悲鸿画马图片的契机,使其从少年时代就喜爱画马,更喜欢在阅历所及的范围内观察、关注马。20世纪五十六年代,拉着车的马、驴、骡经常出现在城市街巷,这无疑给喜爱马的蔡长奎提供了素描速写的机会。据他小学的同学臧克琪等人回忆,那时他最爱画马,在班里乃至全校已颇有名气。

  再有就是他的临摹阶段。徐悲鸿画的马在新中国成立后,名声大振,妇孺皆知,故追随者甚众。蔡长奎从青年时期临摹徐氏画马,持续长达二三十年。至今他对徐悲鸿画马依然崇拜有加,难以言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三个阶段在工作之后,蔡长奎将视野扩及内蒙古大草原,他多次赴草原写生,速写稿日积月累,数以千计。此外就是他以徐悲鸿画马为榜样,越来越多地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在马的造型上,他学习徐悲鸿以欧洲马和印度马为原型,把欧洲的高头大马加入中国马的敦厚朴实放进中国画,更将西洋画的透视明暗关系引入中国画,由此再运用娴熟独到的中国画笔墨。

艺术风格重在自然流露

  为何蔡长奎要把油画与国画结合在一起?蔡长奎说自己最开始接触的是油画创作,参加画展的也都是油画作品,当他来到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工作后,中国民俗文化几百年的传统底蕴对他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影响。他强调说,“中西合璧”需要两种文化自然地相互吸收、借鉴,不能硬生生地扯在一起。

  在蔡长奎的创作过程中,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振德教授对他的启迪十分重要。蔡长奎画马,有的作品使用颜色,有的作品没有颜色,因此他一直在琢磨如何定位自己的风格。王振德教授见他为此事烦恼不已,便说了一句“艺术风格要自然流露”。蔡长奎听完以后顿时开窍了,他意识到通过自己大量的积累、领悟和创作,绘画风格早已在作画过程中自然形成,自己只需要跟着感觉走,必定能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画。

  另外,学生的画里永远有老师的影子,虽然不能避免老师对自己的艺术影响,但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用王振德先生的话说就是“另起炉灶”。“‘另起炉灶’并非易事,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最终会通过画家的文化底蕴和对意境的理解体现出来。”蔡长奎说。

中国画家须有本土特色

  2006年,蔡长奎凭借作品《奔马》征服了挑剔的法国艺术家,获得法国美术协会举办的“法国卢浮宫卡鲁赛尔沙龙展”绘画银奖。对于中国当代画家如何在外国扬名,蔡长奎有自己的看法:“东西方绘画在起点上都差不多,个人认为,中国画家要提升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一定要有自己本土的文化特色,不要刻意迎合西方的审美,可以去感悟、理解、吸收西方的艺术之长,但不能把自己的东西丢了,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站住脚。”

  “让人看得懂”是蔡长奎多年作画的最大感悟,何为“看得懂”?蔡长奎解释说:“一些文人画作比较抽象,在国外曲高和寡,不能被人读懂。我现在画画处于普及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把东方的绘画元素介绍给西方艺术家,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画,能看得懂中国画的用笔、用墨。”

  蔡长奎说,一位画家终身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画什么,二是怎么画。之所以有的画家一生勤奋却一事无成,恐怕和以上两个问题没解决好有关系。关于画什么,蔡长奎的观点是从自己喜欢的东西入手,不要一味贪图经济上的利益,发自内心喜欢才能在作画时心情愉悦,笔下生辉。再说怎么画,蔡长奎建议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给自己的风格、特色定位,要通过理解、感悟,在大量的绘画中自然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

蔡长奎简介

  蔡长奎,1950年2月生于天津,自幼喜欢绘画,深受徐悲鸿大师艺术影响,特别喜爱骏马创作,尤喜爱水墨骏马绘画。1968年参加工作,于“天津新港”成为业余画家。从事港口内大型壁画的创作绘制并绘有大量港口风影写生作品。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回到天津港成为一名全职画家。1979年到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天津天后宫)工作,从事油画、壁画创作及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

  曾担任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馆长、天津天后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南开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会员、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天津市南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其曾为世界三大妈祖宫庙中的台湾北港朝天宫和天津天后宫,创作反映妈祖生平的大型壁画《天后圣迹图》,该壁画成为妈祖文化艺术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作品《奔马》于2006年法国美术协会举办的“法国卢浮宫卡鲁赛尔沙龙展”全世界600多幅作品中获得绘画银奖。这也是徐悲鸿之后第二个获奖的中国画家。

(编辑:子木)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