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评论 > 艺术大讲堂

李铎: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时间:2011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李铎号青槐,字仕龙,汉族,1930年4月19日生,湖南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毕业于信阳步兵学院。书法大家、文职将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专业技术一级、文职一级。历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中国书协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第八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李铎自幼习书,曾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广集博采,兼收并蓄,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独特书风,形成了李铎书体。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近年来,李铎不仅在书艺上刻意求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著有《书法入门》,出版有《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题画集》《李铎书〈孙子兵法〉碑帖全集》《笔伴戎马行》《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行书千字文》《李铎诗词书法集》《李铎书画集》《李铎论书断语》《李铎图片集》等字帖和专集。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编者按:9月28日下午,82岁高龄的书法大家李铎积极响应中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号召,来到位于奥运村的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中学,参加由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朝阳区人民政府奥运村街道办事处举办的“书法大家进课堂”主题活动,向学生送去书籍和书法作品,并走进课堂为中学生授课。李铎的讲座深入浅出,妙语连珠,课堂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在点评中学生的书法习作后,李铎现场题写“开卷有益”,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本期《艺术大讲堂》为李铎先生这次讲座的录音整理,李铎先生又丰富补充了部分内容,授权本报刊发。愿有益于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和繁荣。

李铎 行书横披

一 传承书法艺术从娃娃抓起

学习书法,有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写好书法,对其他各门功课,也大有裨益。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中学生学习书法,培养源源不断的青少年书法人才,实现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补书法课,还来得及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光有文字记载的就有三千多年。其实经过新时期的考古发现,有说法认为中国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五千年、甚至七千年以前。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的章草、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芳香,有着无穷的魅力。各朝各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真迹和珍贵资料,被称之为国粹。这是中国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们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这么说:一部完整的书法史,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社会发展史。它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我国自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为今人研究和考察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现在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站立起来了,而且经济也逐步繁荣,国力在不断强大,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化的复兴促进了历史的进展。书法不仅是中国人自身要学好的中国文化,就连外国人也步我们的后尘,现在世界上有两百多座孔庙,他们建孔子学院、学汉语、写汉字,有的还学京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就说:新加坡人不仅要学英文,也要学中文、学汉字,这是他们的根。这个“根”即我们的国学。

王羲之 《兰亭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到日本中野区桃园小学考察,他们的书法教育制度、教学方法使我大吃一惊,他们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书法课时,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书法老师,有按年级编写的统一教材,就连课桌上摆放的书写工具都是统一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不是填鸭式,学生与老师之间很融洽、很民主……这种方法其实是从中国学的,只不过传到他们那里后被他们加以改进和提高了,可我们却因种种原因而忽视了这门课,或者说丢弃了,这实属遗憾。不过现在中央采纳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书法进课堂、中小学恢复书法课,这很好、很及时,我们要乘这个东风抓住这一大好机遇,把中学生的书法课搞好。补好这一课,时间还来得及。

我小时候读私塾时,一开始就训练我们拿毛笔写字。因为冒犯了老师,还挨过打。凡是从旧时代出来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会写毛笔字的(被称为敲门砖),而且都没有因为学书法而影响学习其他文化课。他们当中后来有的成为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比如,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钱学森、桥梁专家茅以升、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杨振宁,以及钱伟长、钱三强、周培元等等。他们不仅学深学精了理科,成了各行业的专家,而且在文科方面也很有修养,其中有些人会写诗、有的会书法、有的会音乐、有的会搞其他艺术。诗词、书艺可以陶冶人的心性,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反过来,这种精神愉悦可以促进他们所从事的科学专业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一点也不矛盾。我今天看到你们学校,在文明礼貌方面就做得非常突出。这一定是老师们在加强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加强了文明礼貌素质的培养,现在再加点书法方面的培养训练,一定会对提高思想修养、道德修养起一定的作用。因为学书法,不仅是写字,还得有内容,内容需要选择,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拼搏”、“奋进”、“澄观”、“励志”、“思远”、“讲孝道,做好人”、“爱党,爱国,爱人民”、“弘清养正”、“廉洁奉公”、“神州日丽,四海承风”、“文如春蕙,笔若游龙”……都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是国学方面所提倡的。学生们在练字时必然会受到这些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触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以及对美丑的思考。这是电脑打字时无法做到的。当然了,我强调书法课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其他文化课不重要,这里存在一个如何安排课程的比例问题。

米芾 《珊瑚帖》

临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素质

什么叫书法?书法书法,书中有法。书中有法,就叫书法。书中无法,就叫写字,书法源于写字,但又高于写字。我作一条横线,叫艺术水平线,在这之上的书写表现方法,就叫书法,属于艺术的范畴。在这条线之下的书写表现方法,就叫写字,不属于艺术的范畴。书法与写字绝对分不开,中国文字是中国书法的载体,前提必须是写字。要具备四条,一是可识性,二是书写性,三是有个性,四是艺术性。做到这个程度,要花很长时间,甚至是几十年。仅仅把字写好,这是很一般的要求,是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上述四点是对搞书法的人的要求。

古陶文

怎样学习书法?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我一贯提倡,走继承和发展之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继承。不管继承还是发展,关键在于一个“临”,如何“临”?有八个字不可或缺:兴趣、勤奋、悟性、路径。

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话,就必须勤奋努力、锲而不舍。因为写字写得好不仅是结构好、用笔好,还有韵味好,要把字写活了。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唐代韩偓诗云: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大型涂朱牛骨刻辞

目前中国的家庭独生子女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现在有的学生不是不聪明,而是不认真,不专心。而练字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可养成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同时,学生们缺少的韧劲与耐力,也恰好可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来获得,纠正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的毛病,从而养成锲而不舍、全神贯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的学生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培养其他技能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学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春秋《楚王孙铜钟铭》

书法怎么进课堂?

8月26日,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出《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并要求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为落实书法教育提供保障。

《泰山刻石》

恢复“书法进课堂”,我一直在关注与呼吁,现在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借此机会,我提出如下四点建议:将书法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作为正式课程;统一教材,按照不同年级编写对应的教材;培养统一的书法师资力量;列入课程竞赛,评优奖励。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得到了老师的一份书法奖励,视为至宝,礼拜天光着脚跑几十里山路把奖品送回家给父母看,作为一种荣耀和大家分享。

总之,学习书法,有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写好书法,对其他各门功课,也大有裨益。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中学生学习书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推进“写字教育”、恢复“书法进课堂”等多种方式,继承与创新并举,培养源源不断的青少年书法人才,实现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秦诏版》

二 窥探书法创作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学书法有八个字是要记住的:一曰兴趣,此学书之动力也;二曰勤奋,此学书之保障也;三曰悟性,此学书之羽翼也;四曰路径,此学书之方向也,四者相辅相成。古今大家,概莫能外。

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来,由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为书法篆刻艺术的繁荣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书法事业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说已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也是我从事书法艺术70周年,结合我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书法创作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一孔之见,恳望得到大雅方家批评指正。

《青川木牍》

一、正本清源,临立变创

在推动书法事业前进的过程中,要走继承和发展之路,这恐怕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要大力提倡继承和发展,要反复地、明确地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讲发展,在发展的前提下讲继承。继承和发展具体怎么操作,就要记住四个字:“临、立、变、创”。“临”和“立”是个大的阶段,“变”和“创”也是一个大的阶段。“临”是师法于古代碑帖,求形神俱像;“立”是得到碑帖范本的神韵为己所用,奠定书法的根基;“变”是要多看多读多听,广泛吸取众家之长,不囿成规,渐具自家风貌;“创”是要融会贯通,取精用宏,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自开一格,卓然成家。这是我总结出的学书道理,也是古往今来众多书法家成功的规律。通过学习临摹别人的东西使自己书写得法,立得住。如果没有临摹,或者说是没有认真临,实际写的还是自己的自由体,是立不住的。一些人写了好几年总是不进步,实际他是没有认真临过好东西,甚至没有临摹,拿起笔来就是自由体,写钢笔字、铅笔字是什么样,拿起毛笔来还照样是什么样,这不是书法。书法是书中有法,这是书法最根本的道理。我们平时写字,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是不讲法的,认识就行,有些人写字别人还不认识。这种自由体就像是一条毒蛇,缠住你的手挥之不去,要想使书写有法度,看上去有美感,就要按照古人留下的精品认真地进行临摹,对照一本帖深入地临摹,在写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悟”和“记”的能力。只有这样,写字过程中才会慢慢去掉自由体,写出来的字受看,被人们喜欢。这只是第一个阶段,光临别人的东西还是没有出息的,还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有变化,由真临改为意临,既有帖上的东西,又有自己的东西,还有通过读帖杂糅进来的东西,这样就可能出现一种新的面貌,也就是创新,写久了以后就形成一种“体”。历史上真草隶篆已经定型,我们在书写风格上进行变化创新就行,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并有特点,就是一种创新。那种故意以狂怪和丑陋作为创新特点的书写,我是不敢苟同的。随意一挥、不动脑子、不用力气,这种风气对年轻人甚至是一部分中老年人都是冲击,这不是个好现象。这需要书法组织、书法老师正确地引导,首先他们自己要走“临、立、变、创”的继承发展之路,才能引导公众和学生走这个路子。

我在《论书断语》中写过这样两段话,就是想说明掌握书法之法并非易事:高低雅俗,乃鉴赏书艺之大要。近观时书,流行一体,多以变态面目出现,结字扭曲,支离光怪,施笔草率,点画狼藉,背离法度,放荡不羁。因上手快,极易见效,便趋之若鹜。从者颇众,略观其形,大有千篇一律之势,掩上名款,则众人一面,如出一辙。为书之事,重在投入,贵在个性,犹贵求精。若以省时少力而希图成器者,未之有也。书贵文气、雅气、静气。古人作书多清纯静穆,韵足可观。而狂怪野躁者,则俗不可耐。唯正本清源,才能共步书坛清明之域。

《仪礼简》

二、学书之道,惟勤与悟

我很小就开始练习书法。记得当年在部队,我经常在小铁桶里装上石灰,掺上水,用个刷子见墙就写,部队上一些需要书写的任务也都交给我完成,无形中使我得到了充分锻炼,为我今后写大字不怯场打下了基础。1953年我到河南信阳步兵学校学习,一有机会就到信阳城里的一个旧书店里翻看字帖,虽然七八本帖都被翻得不成样子了,但每次去我都看一看。店里的墙上还贴着一张没有头尾的书法拓片,这张拓片像是王羲之的墨迹,我非常喜欢,拿着小本逐个字地照着写。去的次数多了,店里的一个老同志都认识我了,看我那么喜欢,就把拓片送给了我,我如获至宝,又买了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兰亭序》,拿回去后我就对照这张纸认真地写。1959年我来到北京,像进入了书法的海洋,到处都是名家题的牌匾,故宫博物院里有许多古代书法碑帖,这些都让我如醉如痴。故宫里面郭沫若题的字,让我感到了书法端稳、洒脱的气韵,特别有力度,我就下决心学郭沫若的书体。于是到处找郭沫若的书法,从报纸上剪报、买郭体字帖、到荣宝斋借郭沫若的真迹,拿回来反复临摹,临摹了好几年。后来我写的郭体字可以乱真。这是我由“临”到“立”的过程,学一种字体就要学透它并记住它。后来我意识到学郭体固然好,但总跟在人家后面走也不是办法,学习毕竟是过程、是手段,不是目的,我通过学习郭体来改造自己的自由体,要想使书法能够立得住,形成气候,还要进行“变”和“创”。后来我加入了王羲之行书以及苏、黄、米、蔡各体,甩开郭体,进入到第二阶段,把魏碑和隶书的笔意加入到行书里去,使书法更苍劲、古拙。其中有一段时间,由于一直不练习郭体了,而新的书风还没有完善创立,因此写得很糟糕,心里很苦恼,一些朋友甚至家里人都劝我还是写郭体。但是我想还是得改变,写一辈子郭体是不行的,学人家是必须的,但学书法的最高境界还是要写出自己的风格。我的认识是:“学书之路,本乎于心,心之所向,手必趋之,且趋且变,当何快哉!”现在有人向我学习书法,我也是通过自己的体会告诫他们,要变要创。这里面也没有什么捷径,有八个字是要记住的:一曰兴趣,此学书之动力也;二曰勤奋,此学书之保障也;三曰悟性,此学书之羽翼也;四曰路径,此学书之方向也,四者相辅相成。古今大家,概莫能外。我希望各位学友要写高雅的东西,把自己的心写进去,写出自己的特色。把握“临、立、变、创”的关系,“临”要贯穿始终,悟进去后,就可以与帖对话,那上面有真东西。初学者要抱住一本帖反反复复地临,不要朝秦暮楚。学习书法是费时费力的一件事情,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写上十年八年的也不一定会怎么样。所以大家学习书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真正深入下去,踏踏实实地学习,一定会有收获。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也。”

《礼器碑》

三、“情”在书写中的作用

搞书法,书写者在书写的过程中,是有一种情感在里面的。没有情感,没有思想准备,或者心里不痛快,或者手头上还有别的事,硬逼着他写,那是出不来好作品的。正如东汉大书法家蔡邕所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了。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也专门谈到这个问题,有五合五乖之论:“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循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并进一步指出:“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现在重温这些话,仍感到很精辟。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写一张字,如果今天情绪好,这张字写得就好,如果情绪不佳,可能就写得不好。所以说,作者的情感和心境,与书法作品的实际效果及其风格面貌,是有密切关系的。

鉴于此,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加强情操的陶冶与修炼,对增强书法效果,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人们的情感世界是极其丰富、复杂、细腻、微妙的,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都有相应的差别和变化,因此,秉笔作书,就不会不渗透到字里行间。人们熟悉的著名的行书《兰亭序》和《祭侄稿》,就是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写成的,前者的笔情墨趣是轻松的、欢快的、散逸的;而后者却是沉郁的、悲忿的、凝涩的。恰如祝允明所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以这两个帖对照观之,此论是不无道理的。当然,丰富的情感世界,自有情调的高低之别,亦有情趣的雅俗之异,只有追求高情逸趣,才能使笔下融进高品味、高格调、高气韵,出笔不凡,使人刮目。能够达到这样,除了在笔墨技法上狠下功夫外,还须在三个方面不懈努力:

《西狭颂》

一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素养。不能说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文学底蕴,通晓艺术规律,就能写出好的书法。但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以此为凭藉,古今大家,传世名作,无不若此。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化为母体、为背景的,离开这一点,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很难有存在的余地。

二是要自觉地陶冶美的情怀。美的情怀首先是以真为前提的,要表露本心,要求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虚情假意与情真意切、矫揉造作与真心实意永远水火不容、南辕北辙。正所谓“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种虚伪的情感,只能使人厌恶,是从艺者之大忌,书家亦不除外。我们观看书法杰作,在惊异笔精墨妙、功力深湛的同时,不能不为其透达出来的自然的、生动的、真实的情感所折服。而那些矫情粉饰之作、故弄玄虚之作、胡蒙唬骗之作,因为缺乏真实的感情和深厚的底蕴,是没有任何欣赏价值的。陶冶美的情怀,需要提高审美力和鉴别力,能够分清什么是高雅的、什么是低俗的,什么是精美的,什么是粗劣的。眼界宽了、境界高了、修养深了,自能超尘脱俗,不落平庸。

三是要积极接触社会与自然。于由社会实践和自然万象构成的大千世界中,观察体悟,总结、概括、提炼艺术养分,吸收运用,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评论张旭的草书时说:“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这里,既说明了“情”与“书”的关系,“书”依凭于“情”,“情”发之于“书”。同时,也讲到书法与社会、自然的联系,通过种种人生和自然现象,获得书写中的启发和彻悟。这样就使书法,尤其行书、草书蕴含着更多的“信息量”及其生命体验,不仅仅是点、画、线条的简单组合,而是人生况味的写照了。我们观赏作品,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到优美动人,也正是书者的情熔铸在点画线条中,与观者产生了联系并引发共鸣。高妙的书法历久不衰,百看不厌,常看常新,这就是它特殊的魅力之所在。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四、“力”之刍议

时常遇到一些爱好书法的朋友或请教、或探讨有关书法中“力”的问题。的确,“力”、“力度”、“笔力”等等,是书法中经常涉及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比如,人们经常这样说:某某人的字用笔“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力拔千钧”等等,而且,有没有力度,笔力强与弱,已然成为品评书法高低优劣的一个前提。那么,究竟这个“力”是怎么一回事呢?历来观点不相一致,各有各的理解与认知。

其中,有一个人人皆知的说法,就是“中锋说”,认为:只有中锋行笔,才能“万毫齐力”,才能“力透纸背”,一切“力感”,由此而生。我以为并不尽然,中锋行笔固然能使线条点画产生“力”,但不是唯一的笔法,我们看古今大家的作品,并非全用中锋,有许多是侧锋写成的,也照样有力度,有的反而更见一种爽朗峻厉的韵味。有一位我很熟知的同志,书画印三艺并举,他写字就很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特别善于用长毫侧锋书写,甚至用小笔写大字,以画、以印入书,拓展方笔意识,写得很见力度,线条极富弹性,许多人爱不释手。一般来说,除了篆书,特别是写传统的铁线篆需要笔笔中锋外,其他书体的用笔方法已很丰富。米芾早就说自己的字是“八面出锋”,他对“力”与笔法的关系,认识已是相当超前和深刻。

那么,是否能把这种“力”与人固有的力相提并论呢?显然不是一回事。如果这样,可以设想,谁的体格高大,谁最有力气,谁写出的字就最有力了,那么举重、摔跤健将,也就成了当然的书法家。事实恰恰相反,写出苍劲有力的字的,很多是年事已高的老人,或者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幼。

由此看来,书法上的“力”,应是一种特殊行为的结果,我姑且称之为“悟性之力”。

首先,它是一种视觉感应,是线条点画进入视觉后,经过分析综合,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射、心理现象。它的特性在于“感觉”、“感知”,或“想像”、“领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可意会难于言传。古人对此,也多是借用“万岁枯藤”、“高山坠石”、“银钩铁画”、“壮士拔山伸劲铁”、“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等等一类的字句去形容、比拟,可见,“力”的本质应是书写者在一种特有的审美活动中,通过“悟”所化成的一种心手相应的艺术之力,亦即悟性之力。

其次,“力”表现为一个运动的过程。书法可以理解为是线条的组合运动,是线条的艺术化,只有艺术化的线条才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那么艺术之线应是生动的、活泼的、多变的,而不是均匀的、平衡的、呆板的。它不可重复,不可复制,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更改。从这点说,书法的线条,可以载负人的精神与情感,从中亦可以窥见到书家的心境与情绪变化。黑体字、仿宋体字,只适用于印刷、出版而不能成为艺术,也恰恰在于此。

再者,“力”有赖于书写的技法。同样的一条线,出自书法家之手,就有立体感,就有力度,反之则无。这反映了驾驭笔的能力,和对技法掌握、运用以及熟练的程度。所以,学书,不能不研习笔法,不能不对已成为程式的提、按、转、折,抑、扬、顿、挫,入锋、出锋等用笔方式作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精熟和运用自如的程度,否则,“力”的表现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通过训练有素的书写技法,将自然的力(自然界运动中表现出的诸种现象)和人类固有的力(生命、体力、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进行抽象与提炼,使之转化为艺术的“力”,这个“力”便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的艺术创造活动最高级的体现。其中,“悟”是由自然之力转化为艺术之力的魂,没有“悟”,这种力的转化是难以形成的,因而书法中之力也是难以体现的。

徐渭 《草书七绝》

此外,“力”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外现。在具备了娴熟的书写技法的前提下,“力”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不同“力”的特点,则与书者的胸怀、气质、性格、修养、兴趣、爱好有密切关系,甚至能够展示人格的魅力。颜真卿一身浩然正气,他的《祭侄稿》是在一种极度悲愤的情调下挥成的,自有一种“宁为玉碎”、沉郁悲壮的震撼力。毛泽东的诗词手稿,更是展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宽广胸怀,书风豪迈超尘,气势宏阔磅礴,具有强大的振奋力和感召力。

由此可见,书法中的“力”是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美学范畴,值得好好研究,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我的认识和体会还很局限、肤浅,甚至有误。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凭着大家的实践和多方人士的探讨,一定会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朝着更加深化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五、德才兼备,健康发展

我们常讲书法家、艺术家要德艺双馨,我认为,德艺双馨不是沽名钓誉所能获得的,更不是经过炒作被推上光荣榜的。德艺双馨,是一个人经过若干年的思想修养和品质升华,再加之不懈的刻苦钻研、进取努力以精进业绩,使自身的技艺水平达到出类拔萃的高度。而他的信誉和声望,也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并赞许。德艺双馨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是百姓中的精英,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要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范围。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把自身的价值实现和艺术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要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作风正派、情趣健康。在目前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方面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说话,不要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这样的书法家、艺术家在德的方面才是过硬的。这也是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前提,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一切无从谈起。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