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评论> 评论要闻

洪水猛兽,还是灵丹妙药?——电视相声大赛刍议

时间:2012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 冼
0

今天所谓“综艺”的概念,在当年闻所未闻,更谈不上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所以全面奉行“拿来主义”,只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且与电视播出的一般规律不相违背的,统统照单全收。能够直接给人带来欢笑的相声,理所当然被选中,和电视走上了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对于相声而言,电视既非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只不过是相声传播推广的若干途径之一;相声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条不依附他人、专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独立自主,做大做强。

  众所周知,“青歌赛”的全名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京赛”的全名是“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对于此二种艺术,电视并没有过多参与和插手其间,而是甘心且得体地扮演了传播媒介的角色,兢兢业业,恪尽职责,是以每每都能较为圆满地履行赛事预期的过程,成就应有的结果:为广大观众奉献精品力作,推介新人新秀。“青歌赛”和“青京赛”的评委席中,也从未出现过别种艺术门类、甚至非艺术门类的人士,对其一知半解的专业赛事言不及义地妄加评论。“青歌赛”与“青京赛”的圆满成功,既要感谢从两项赛事创立之初便确立起来的章法,也要感谢历届工作人员对这些章法的认真理解与切实践行。

  在刚刚过去的九月里,笔者耐心收看了为期一周的电视相声大赛。作为一名多年喜爱并关注相声的普通观众,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心情,并非应有的欢乐与喜悦,而是莫名的困惑和忧愁。如果我们承认专业和业余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那么这次大赛可以视为业余的主办方,向专业评委们定制的一场持续七天的电视综艺节目,而与相声关联甚微。电视相声大赛,越来越像是一处供晚会主办者展示其掌控能力及娱乐精神的秀场,参赛选手则越来越像是为主办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作人员。

  仅赛事的名称便很值得商榷,究竟应该是“电视相声大赛”,还是“相声电视大赛”?这决不单纯是排名先后的区别,它体现了赛事主办方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和厘定标准,说白了,到底赛的是相声,还是电视?

  凡是能够给审美主体带来审美愉悦的客观存在物便可称之为艺术。如果我们承认声乐和京剧都是艺术,那么相声同样也是艺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基本属性。在这个层面上,相声和声乐、京剧,乃至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相比,应不分高下,宜等量齐观。

  “一个人说的是单口相声,两个人说的是对口相声”,热爱相声的老观众们对这两句开场白一定耳熟能详。可是当大赛的开闭幕式上,全体参赛选手慷慨激昂地集体说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之际,当颁奖典礼上,获得金奖的演员,率领数十人的演出团队载歌载舞地表演不知所谓的“相声诗话”之时……这么多人,并且不是用说的,是哪种相声?除了主办方,还有谁能认同这是一场关于相声的大赛吗?

  同是电视大赛,为什么轮到相声就该尊享如此遭遇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相声和电视的渊源说起: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三十年前,相声专业团体遍布全国,创作、演出人才年龄结构合理,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为当时的相声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新鲜素材,相声艺术家们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一批又一批题材内容贴近生活、表现手法幽默精湛、审美情趣积极健康的相声新作佳章层出不穷。成为那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中的翘楚,缔造了相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