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吹走年俗中的“雾霾”

时间:2013年02月19日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陆文军 周琳 万一

  这是中央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后的蛇年“年考”:人们不再被吃不完的酒宴、送不完的年礼而困扰,而是有更多时间聊天叙情、走亲访友。

  这是神州大地经历近一个月的“雾霾”后的节日反思:市民燃放爆竹减少,多城市取消烟火晚会。在喜庆年俗和环境质量的纠结中,不少人自觉调整了过年方式。

  严禁干部相互走访拜年、大量公车封存、倡导干部主动走基层……2013年的春节,从政府到社会,不变的是浓浓年味,迎来的是新风拂面:更务实的作风、更环保的民俗、更节俭的消费、更温情的相聚。

  遏浪费“年年有余”到“一扫而光”

  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新春的首要关键词。广电总局节前叫停送礼广告,要求各级电视台在春节期间,删除所有鼓吹送礼、有面子的广告,以止浪费之风。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各大饭店接连遭遇退订潮。一些机关和国企取消了节日期间的公务宴请。

  节俭新风得到群众的普遍叫好与响应。中国烹饪协会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

  全国各地年夜饭和春节家宴也刮起了节俭实惠风。一些知名餐饮连锁企业不仅取消了实施多年的包房费、最低消费,不少饭店还推出“半价菜”“拼盘菜”。年夜饭奉行的“年年有余”,演变为迎新春“一扫而光”。

  不仅是餐桌节俭,春节里的压岁钱也在悄然“瘦身”。安徽的汪斌告诉记者,近年来过年给孩子发的红包也水涨船高,“今年大家都有改变,如果双方都有孩子,要么就说好红包两免,要么就限定在200元,情意到了就好。”

  长期研究“三公消费”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说,我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节俭有现实意义,关键是民间要倡导,公款消费更要加强约束。

  转作风车私奔到公权约束

  严禁讲排场、比阔气;严禁相互走访拜年;干部走基层要轻车简从,不搞迎送;严禁用公款、公车旅游……2013年新春,来自各级政府的“禁令”,道出的是群众的心声,换来的是干部务实清廉的作风。

  针对网传《广州城管粤A85E21风驰数百里来南沙永乐农庄执法?》一事,广州市南沙区2月13日晚表示:值班队员违规在非执勤时间开执法车到农庄用餐,已责成当事人停职检查。

  一位公车司机感叹,以往每到春节,他都要时刻待命服务领导和其“家庭需求”。而今年,省里、市里都下发规定,春节公车封存入库,他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家过个年了。

  近些年来,“私奔”在拜年、应酬、送礼道上的公务车辆不在少数,给春节的道路和老百姓的心里都添了堵。其实以前也强调不准公车私用,节日期间封存,今年春节为啥初显成效?专家认为,关键还是执行力有保障、问责到位。当然,管住车轮上的腐败,还有赖更多的制度设置、群众监督和社会检验。

  新春走访困难户,一些城市正在从传统的“节日慰问”向“长效输血”转变。浙江海宁日前发布《全市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两富同行”温暖工程实施方案》,对困难家庭不仅送去新春慰问金,更努力找出多年致贫的“病根”,为困难家庭找到脱贫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南平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干部利用春节访贫问苦,俯下身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务实为群众办事,这才是最需要的干部作风。

  倡环保“鞭炮狂响”到“美丽无声”

  蛇年初一的广州,曾经连续点亮大年夜18年的灿烂烟花没有飞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广味”音乐灯光秀。

  广州市政府表示,取消烟火晚会一是为避免燃放焰火对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二是节约。据了解,2012年燃放烟花开支高达1000万元。

  在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里,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有所减弱。越来越多市民关注到,燃放烟花后的残留物,将直接导致空气颗粒物增加。

  截至除夕,北京市烟花爆竹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在上海,不少市民定时定点燃放鞭炮,减少燃放量。除夕夜至年初一,上海市区清除烟花爆竹垃圾700余吨,较之去年下降两成。

  除了燃放烟花,汽车尾气也被认为是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更绿色的交通出行,也是考验环保意识的关键。

  在山东经商的潘中华今年春节带着家人到上海旅游,他说,“往年出去要开两辆车,实际上既浪费又不环保,今年到上海采用了高铁+地铁的旅游方式,老人小孩都觉得挺轻松也挺开心。”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谢少东教授说,持续雾霾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自发觉醒才好自觉从我做起,从点滴改变生活行为。“环保是大家的事,需要全民参与,更要培养意识。”

  易年俗“年味外包”到“传统回归”

  这个春节,为让市民“年有所乐”,很多城市开展了花灯展示、游园灯会、综艺演出、动漫表演和民俗表演等文体活动。不要把一起烹饪的乐趣交给饭店,也不要把拉家常的亲热交给电视——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年味不可外包,我们要亲自过年!”

  在外工作每年都要赶回上海老家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年味,就应该是亲情的回归、温暖的陪伴。”

  高科技也能给“中国式过年”增添乐趣。难以回乡与家人相聚的人们,利用网络视频拜年,更显简单便捷;时髦人士用“编二维码”的方式,给远方的晚辈送上压岁钱。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认为,在年俗“转型”的过程中,移风易俗始终是一条主线。城市管理者能否为公众提供既保留传统底蕴又节俭、环保的年俗方式,在传承中自我更新是个考验。

  网友“陆亚萍”祈愿:“年风年味在变、环境氛围在变……这些变是真实的、自然的、时代和民族所求的!衷心希望这是个美好的起点!”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