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百姓乐享非遗

时间:2013年03月2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振华

  到过山东胶州的人都会对当地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印象深刻,茂腔、秧歌、剪纸等与非遗相关的宣传画贴满了站台,色彩艳丽、独具乡土特色。其实像类似的非遗宣传,在胶州比比皆是。近年来,胶州市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注重营造社会氛围,通过打造节会品牌等模式,让非遗走出了深闺,为大众所喜爱,呈现出勃勃生机。

  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晓峰说,由于历史原因,原来在胶州大地随处可见的一些传统艺术,比如茂腔等纷纷沦为“小众化”艺术门类,并面临着“青黄不接”“人气不旺”的局面。为确保非遗后继有人,胶州确定了非遗传承必须要走“大众化”路线的方针,让群众保持高昂的参与热情,让千百年来形成的宝贵遗产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实现传承,最终焕发活力。

  因此,近年来胶州市在非遗的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投入近10亿元建设了中国秧歌城、非遗展示厅等基础设施。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胶州市又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各种传承、传播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关非遗教材的出版和人才的培养。

  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今天走在胶州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看见群众扭秧歌、唱茂腔的身影,一些曾经一度消失的非遗项目重新回归大众生活。在刚刚过去的正月,青岛明光茂腔剧团忙得不亦乐乎,全团40余人连轴转,东村演完西村请,一个月演出百余场。该团团长法秀花说:“没办法,大家都喜欢。”像明光这样的庄户剧团,胶州市有30多个。

  通过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同样受到当地中小学生的欢迎。“猛虎灯,样儿凶,瞪着两眼似铜铃,百兽之中它为王……”新学期刚开学不久,胶州大同小学学生郑萧便利用闲暇时间练起功来,他正在排练茂腔的传统戏《赵美蓉观灯》片段。自2009年9月胶州市全面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全市126所中小学都开设了非遗基础课程或选修课。大同小学校长战德锐说,除了由校内艺术老师负责教授茂腔、秧歌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专业剧团的专家来校指导。

  当地通过打造非遗节会品牌,不但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播,也让一系列文化节会变成了广大市民热切期盼的“欢乐汇”。据悉,目前胶州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新春秧歌会、戏曲票友大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在2月24日举办的新春秧歌会上,108支秧歌队、3000多名男女老少轮番上场,跑毛驴、划旱船、扭秧歌,吸引了5万余名市民广泛参与。另外,自2008年胶州市承办了首届中国秧歌节以来,至今已举办3届。秧歌节举办期间,全国各地的秧歌队伍及国外的民间舞蹈队会齐聚胶州,通过交流展示,扩大了胶州秧歌的影响力,同时也叫响了胶州“中国秧歌之乡”这一文化品牌。


(编辑:单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