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经典音乐进地铁值得肯定

时间:2014年01月12日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佟彤

  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化,本该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而各大公共场合恰恰是这种教育实施的地方,北京地铁能率先做到这一点,应该是文明教育的开始,值得肯定。

  在北京坐地铁的民众,可以在每天的五个时间段里,听到优美的古典音乐,这是“乐行北京”项目实施的结果,播放的曲目由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现场演奏并录制,曲目按音乐风格分为不同的主题,按月更新。  

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播放经典名曲,在国外不是新鲜事,从美国的华盛顿到新西兰的奥克兰,从法国的巴黎到韩国的釜山,在公共场合播放古典音乐早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但对中国还是先例。之前,无论是地铁还是商场、步行街的音乐、影像,除了广告之外,播放什么内容是相对随意的,甚至要看主管机构部门人员的个人喜好。某城市的地铁站,三年来没更换过背景音乐,始终播放同一首歌,之所以如此,竟是因为地铁员工为了用这首歌纪念自己的失恋。很多北京的符号性购物闹市,店面里随意播放出的流行而嘈杂的歌声也不罕见,暂且不说是不是经典,至少无益于一个和谐安静购物环境和社会形象的营造。凡此种种细节,很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格调和民众的素养,某种程度上更反映了我们主流的社会文明教育,没有主动占用,甚至是在放弃这个空间。

  这种放弃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国人社会交往中的文明欠缺:放眼我们身边的行车人,喇叭是焦急甚至是叫板的最好工具,平添堵车时的焦躁。曾经引起人们公愤的“广场舞”也一样,锻炼本无可厚非,之前类似的聚集性锻炼也没引起民怨,对“广场舞”的抵触主要是因为伴奏声扰民,如果这种全民健身的方式能换一种方式,尽量与经典的审美合拍,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

  经典音乐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经得起长时间的审美考验,浓缩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精华,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是符合人性的,这种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化,本该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而各大公共场合恰恰是这种教育实施的地方,北京地铁能率先做到这一点,应该是文明教育的开始,值得肯定。


(编辑:红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