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要闻

让文艺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时间:2021年04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陈若愚
0

  近年来,重庆市文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艺扶志核心任务,深扎国家级贫困村巫山县双龙镇安静村、建平乡瓜瓢村等脱贫攻坚主战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大力发展特色文创产业,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情歌颂脱贫攻坚人间大爱,积极探索文艺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新路。5年来,先后组织文艺队伍300余支、文艺志愿者2000余人多次前往巫山、城口、石柱等区县开展“文艺扶贫奔小康”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提振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精气神。打造巫山红叶叶雕旅游文创产品,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路子。引导全市文艺家共同创作出油画《大凉山的亲人们》、歌曲《大地知道》、电影《么哩队长》等各类脱贫攻坚文艺作品上万件,举办川渝美术名家助力脱贫攻坚采风写生等一大批文艺展赛活动,社会反响热烈。通过直接投入资金帮扶、项目扶持、发动干部职工消费扶贫、组织艺术家义卖捐赠等,助推对口帮扶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实践证明,从贫困走向小康,除了物质生活的改变,还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下一步,如何发挥好文艺的作用,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是摆在全市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重庆市文联将做好4篇文章,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做好宣传引领文章,树文明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大力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文艺引领提升乡村文明之风。一方面,要结合“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文联大讲坛”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文艺作品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独特优势,加大对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整理农耕文明中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蕴含的道德资源,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群众向上向善,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

  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壮产业之基。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广袤乡村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推进文化、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业态,开发新型产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休闲旅游业提质升级行动,打造100条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创建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县、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下一步,重庆市文艺系统将立足职能职责,组织广大文艺家深入乡村开展深度调研,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农耕文明体验化、乡村活动节庆化、乡村景观艺术化、农业产品文创化,充分挖掘乡村自然、人文资源,把文艺惠民、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争打造一批特色艺术村,开发一批非遗艺术品,推出一系列集赏美景、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

  做好文艺惠民文章,补精神之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同步发展,在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乡村经济的同时,更要激活动力、提振精神,繁荣兴盛乡村文化。目前,许多农村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上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文艺活动种类较少、形式单一、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一方面,我们要面向基层,组织文艺家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乡村文艺作品和乡村文艺品牌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针对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文艺人才欠缺等问题,要进一步强化基层文艺队伍建设,把基层文艺人才培养纳入重庆市文联年度培训计划。更加注重发掘、发现、培养一批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文艺骨干、农民艺术家等,打造带不走的文艺工作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做好文化传承文章,彰乡村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国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5000年的农耕文明、960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孕育了种类多样、各具特色、内容丰富的自然、人文遗产。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重塑乡村之美。要进一步加强乡村风貌的艺术化保护,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让传统村落、特色古镇、古建遗存等乡村文物“活起来”;要大力实施乡村优秀戏曲、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遗传承工程,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历史悠久的乡村文明展现出永恒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在加强乡村生态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元素植入,让自然生态之美与文化艺术之美美美与共、相得益彰,真正实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系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