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工作平台> 半岛官方网页> 权威文件

传统文化复兴推动非遗“被”需求

时间:2022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邹丽姣
0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这一话题再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推上热门。我国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让我国非遗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多年来,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针对非遗保护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宣传等举措,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被大街小巷的百姓所认知。

  众所周知,非遗保护与物质遗产保护最为不同的是主体不同,即是关于传承人还是关于物的保护。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逐次递升,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非遗作为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最早出现的初衷是满足生存需求,对应的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基础的需求——生理需求。因为当时手艺人只有通过双手创造出具有交换价值的技能或物质形式,才能满足基本需要。如今,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也呈上升的趋势,非遗当下再次“被”需求,与最初的“被”需求便存在很大的不同。它带给大众的不再只是满足生理、安全层面上的需要,更多的是感情、尊重甚至自我实现层面上的需要。

  非遗传承至今主要依靠口传身授。在传统技艺领域,手工技艺产物与机器产物相比而言最不同的价值在于它带有手艺人的“温度”,虽然器物可能不是十全十美,却能展现出手艺人在创作时的心境以及手艺人对作品的态度。202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增不少来自天南地北的饮食类制作技艺,如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火宫殿臭豆腐制作技艺、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等等。这一领域技艺的增录,可以让百姓更为直接地通过味道感受手艺带来的情感。通过手工技艺做出的东西,会因为有温度、有情感而产生味道上的不同。

  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好局面中,作为受益最为直接的传承人,关于非遗“被”需求的感知最为强烈。因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无疑是对他们传承保护非遗最具代表性的认可,而且各种政策倾向、资金扶持举措并行,坚定了他们守正创新的信念。非遗保护工作者也一直关注在非遗重新“被”需求的过程中传承人关于项目传承的现状及趋势。查阅当下关于非遗保护相关的法规、制度、政策,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外,主要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各省区市出台的相关条例等,保护机构应该充分运用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关于非遗保护的相关政策,尤其在实践调研过程中让传承人更加充分了解相关政策,让传承人可以详细理解并合理利用政策扶持,使得手中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最终能够达到中老(年传承人)有所授、青少(年传承人)有新途,才能让非遗得以代代赓续。在文化产业的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政策了解非遗,着手运用非遗元素进行创意产出,在这一文化创意产出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传承人的价值,以及他们的作品通过怎样的形式呈现,亦成为非遗“被”需求的推动点。近几年高校加入非遗研培中,促进传承人的手工技艺价值被更多学生认可,让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通过非遗创造美好,在中青年一代间实现非遗“被”需求。可以说,这样的非遗“被”需求,不仅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让传承人更加坚定守正创新的理念,亦是文化自觉的养成,让社会民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成为非遗的守护者。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