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评奖> 获奖人物访谈

记新晋梅花奖获得者、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演员陈丽宇

时间:2019年08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璐
0

经典传承,要踏踏实实地干

——记新晋梅花奖获得者、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演员陈丽宇

陈丽宇

  “娘子她怎么还不来呀!娘子的为人真古怪,好似庙中的观音泥菩萨。任凭我千言万语去劝慰,她对我何曾说过三句话。思亲守孝虽伤泣,又何至愁肠不能解,难道说她另外有隐情?难道我何处得罪了她……”越剧尹派的经典剧目《盘妻索妻》,是广大越剧戏迷的入门剧,其中包括《赏月》在内的折子戏,更是因为几代人的传唱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

  近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角儿来了——尹桂芳先生诞辰100周年》的两期节目在央视录制完毕,尹派七朵“梅花”:张琳、萧雅、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蔡浙飞、陈丽宇聚首央视。来自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梅花奖得主、尹派非遗传承人陈丽宇和她的师姐王君安在现场录制了访谈以及《盘妻索妻》《江姐·春蚕到死丝不断》《狮吼记·跪池》等选段,共庆宗师百年诞辰。

  而在此不久之前,陈丽宇作为今年新晋的梅花奖得主,随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远赴西藏林芝、拉萨进行慰问演出。在拉萨,记者见到了陈丽宇。

  >> “我就想着唱越剧”

  在榕城福州,白马河畔,走过一座名为“桂芳桥”的小桥,就来到了有着70年历史的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芳华越剧团1946年创建于上海,当时的领班就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越剧皇帝”尹桂芳,她以开拓创新的锐气和声威风靡剧坛,形成了至今独树一帜的尹派艺术。

  今年是尹桂芳诞辰100周年,在芳华越剧团的各个角落都写着尹桂芳的一句话:“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陈丽宇的演艺生涯。

  作为芳华越剧团目前唯一的福建籍演员,陈丽宇的入门可以说是幸运也是注定。“记得那天是下午2点开始考试,我跟我父亲下午1点左右就去了,在楼下我看到有一个老人正拄着拐杖上楼,我问她去几楼,她说去5楼,好像跟我同一楼,我就本能地搭了把手,扶着她一起上楼。我当时不知道她是谁,结果进考场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评委席中央坐着的就是这个老人,这个老人就是我太先生尹桂芳。”

  陈丽宇说,那时她对越剧一无所知,父亲觉得她做功课“死板”“傻”,看到当时《福建广播电视报》上有芳华越剧团的招生考试,就让她去“轻松一下”,考试时她唱的是《娃哈哈》,却被录取了。那一年,陈丽宇13岁。

  在“芳华”,几乎是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有的考上的,一年了,过不了试,最后还是要被刷下来退学。”“早上五六点起床,先是学京剧打底,然后学基本功、形体……吃完早饭,一直练到晚上7点,吃完晚饭后开始上文化课……”

  陈丽宇回忆起学戏时的场景,因为她不会浙江嵊州方言,所以学起戏来要艰难得多。“1996年毕业,当时到处都是广播电视,大众流行的娱乐方式取代了戏曲,我的一些搭档都选择改行了。”1996年,“芳华”全年只有3至4场演出,场次极其的少,在异常低迷的时候,陈丽宇也曾考虑过是不是要改行,有人觉得她身段好,建议她去教形体。

  “当时好多人给我抛来橄榄枝,但我就想着唱越剧。”有七八年的时间,陈丽宇就在剧团里安心地跑着龙套,“因为喜欢嘛”,她淡淡地说道。

  >> “对于表演,我在试,我也在思考”

  今年4月,一个叫“天天小朋友”的词条突然登上微博热搜,其模仿某网络红人推荐文具的视频一时间爆红,最高的一条话题已有2.2亿的阅读量。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天天小朋友”就是陈丽宇的儿子。

  当问及如何看待儿子的表演时,陈丽宇说:“他很会看戏。天天看电视剧,我问他,你觉得电视剧里的人演得怎么样,天天说,那个人演得不太合理。我问为什么,他说剧中的角色是一个穷人,但是身上的衣服却还穿得那么好,还有钱去抽烟,他说这太不合理了。”

  在陈丽宇看来,也许是家庭的氛围释放了儿子的表演天赋。天天的奶奶是一位著名的闽剧表演艺术家,日常生活里,陈丽宇也常与学舞蹈的丈夫讨论角色的表演细节,“表演”,是他们家的日常话题。

  在剧团里,陈丽宇第一次主演的大戏就是《盘妻索妻》,“这个戏我是自学的,花了一个月还是半个月的时间就会了,结果演到一半被观众哄场了。”陈丽宇说,那次演出给了她一个教训:艺术没有速成的。那个教训,她也一直记到今天,记到日后的每一场演出里。

  今年4月,中国剧协官网公布了《关于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结果公示》,陈丽宇凭借越剧《团圆之后》一举摘“梅”。问及如何诠释剧中施佾生这个角色,陈丽宇沉思良久。

  《团圆之后》是已故闽籍戏剧大师陈仁鉴的经典代表作,曾被田汉誉为“继《十五贯》以后戏曲剧目改编整理的又一胜利,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的又一胜利”。起初接到这部戏时,陈丽宇称“所有人都不看好”,“大家觉得越剧承担不了这么厚重复杂的题材,而且我又是女小生,他们觉得我完成不了。”

  一方面是对剧目的喜爱,一方面陈丽宇也在犹豫,“他们说的也没错,我到底能不能做这件事?这时我想到了尹桂芳先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硬着头皮就上了。”

  怎么演?陈丽宇想了很多办法。“导演的高度、编剧的高度、剧本的高度都在那里,我也在想我怎么办?施佾生这个人物,他们说他是‘渣男’,但他是有多重性的,这个戏从大喜,到大悲,团圆十分钟,悲伤两小时,这两个小时全是悲伤吗?如果是一个很单一的表演,那么观众看了会很不舒服。我需要在这个悲中把施佾生的心理路线和他的情绪区分出来。包括公堂上的第二场戏,由于我的戏很集中,是我主动求‘老婆’,一定要保住我的‘母亲’。我在舞台旁边,台上还有别的演员,我当时就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如何不被别人的表演淹没,但是又不去抢戏,还要让观众感觉到,在一旁的施佾生这个时候他是很有反应的,他并不只是‘待在一边’。我需要把剧本里没有的东西表现出来。”

  第一次排戏,陈丽宇脸上的汗就“唰唰”地往下淌,“演这部戏的时候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力考验,这部戏的节奏感非常强,就公堂这一场,虽然我没有太多大段的台词,但是要顾及和搭档的互动感,要拿捏这里面人物复杂的关系。我上场的时候那个汗珠,一直淌,假睫毛遇汗掉下来了。”

  陈丽宇说,不全情地投入,根本抓不到这出戏的节奏,不像有一些传统戏,不多次彩排照样也能演。在陈丽宇看来,表演,是要多思考的,要琢磨透这个人物。“把一个人物塑造好,还是要心怀敬畏,当你在不停地琢磨一个戏的时候,不停地思考这个戏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和这个人物慢慢重合在一起。”

  >> “有了传统的基础,创新才必要”

  当年,正是因为尹桂芳的锐意改革才有了芳华越剧团曾经的辉煌。1946年,尹桂芳和竺水招、吴小楼、戚雅仙等人成立了芳华越剧团,尹桂芳在1947年出版的《芳华剧刊》中曾载文说:“那时大来剧场正在尝试新越剧的演出,我于是更感觉到我也应该负起这个使命,为自己计,为整个越剧的前途计。要把越剧改革成一种新的东西,这一条路是多么难走啊!荆棘遍地,毒刺丛生,可是我不管,水招和几位我的好友都鼓励我赞同我,增加我不少的勇气。”

  对于当下越剧的传承创新问题,陈丽宇也有自己的忧思。“我们这些人大概是十年出一代,目前来说,我们团的招生没有以前那样火热了,过去是万人在挑,虽然现在国家对戏曲的扶持政策非常好,不过找到好的学生却并不那么容易。”

  “尹桂芳先生曾经演过两三百出戏,流传至今的至少还有几十个,她本身就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传承和创新应该是越剧生生不息的基础。”一直以来,业内总有声音认为,过分地创新改变破坏了剧种的原汁原味,在陈丽宇看来,传承和创新并不矛盾,“经典剧目的传承还是要踏踏实实地干,如果你根本没有演过经典剧目,你说我要创新,这是不可能的。有了传统的基础以后,创新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