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评奖> 获奖人物访谈

关于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四位桂冠获得者如是说!

时间:2022年04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采访整理
0

不久前在成都闭幕的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是新时代中国音乐界的又一次盛会,是中国乐坛几代艺术家对年轻音乐人才的集体检阅,也是站在建党百年历史节点上,音乐工作者面向未来的再一次出发。历经20年的锻造打磨,中国音乐金钟奖已成为最具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专业大奖。20年来,不仅金钟的声音越传越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音乐人才从这里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外音乐舞台上万众瞩目的焦点。

  本届金钟奖经过紧张而又严苛的赛程,钢琴、声乐(美声)、声乐(民族)、古筝4项比赛各5位共计20名新一届“金钟之星”产生。本报特别推出本届金钟奖4项比赛第一名获得者的采访。愿“金钟之星”新程再启,金钟嘹亮!
唱给父老乡亲 唱进大家的心坎里
(张明旭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一名)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金钟奖的比赛,第一次是2015年入围半决赛,第二次是2019年进决赛,第三次也就是这次拿了第一名。每一次都有显著的进步,可以说金钟奖的比赛见证了我的成长。这次金钟奖的决赛,我是第12个出场,也是最后一个。当比赛成绩最终出来的时候,我有点不敢相信,激动得整夜都没睡着觉。
  我来自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我是土族,这次代表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参赛。但我对成都感到特别亲切,没有陌生感,因为我是在四川音乐学院读的本科,后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读研究生。所以金钟奖在成都举行有一种在我家门口举办的感觉,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就像我演唱的《下四川》,真正有种回到艺术之路起点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比赛首次在决赛阶段使用乐队伴奏演唱,以前都是钢琴伴奏,这对于选手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决赛我选的两首歌曲,第一首《天路》大家都耳熟能详,以前也跟乐队合作比较多;第二首歌是新编《下四川》,这首歌是比较典型的青海花儿。之所以是新编,是因为我自己加入了一些改编,比如在歌曲的引子部分是用我本民族土语唱出来的,更有独特的韵味和风采。但到和乐队演唱这个环节时还是有点紧张,一个是因为歌曲的难度大,另外像唱花儿这种演唱方式主要还是口传心授,没有非常固定的演唱方式,可以说每次唱都有一定的即兴性。这在与乐队配合方面就更需要功力、经验和多次的磨合,感谢指挥张国勇和贵阳交响乐团的辛勤付出。
  金钟奖可以说是我们声乐专业学习者和从业者的标杆,也是业内最具专业性的音乐顶级赛事。每一次参加金钟奖,对个人在声乐学习这条道路上的成长和帮助是很大的。从全国选拔赛到进入复赛、半决赛、决赛,每一轮参赛的曲目都不一样,要求曲目不能重复,包括古曲、为古诗词谱曲的歌曲、中国歌剧选段、艺术歌曲、中国传统民歌或戏曲改编的作品。决赛更是要求唱一首2000年以来的新歌和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对选手的演唱要求非常全面,更能考量出选手的实力和潜力。前两次参加金钟奖也为我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次最终进入十二强的决赛并在最后一个登场,可以说多年的积累达到了一个巅峰。几届比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参加金钟奖这种顶级赛事,我们演唱,唱的不是歌,而是内涵和修养。
  另外选歌很重要,要适合自己的唱法,有自己的味道,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点。因为中国的民族声乐特别讲究味道,你唱出来的东西没有味道,那肯定是打动不了评委和观众的。尤其是走到最后一关,对于台上都是水平很高的选手而言,演唱特色以及个性特点是必不可少的。
  从我的角度讲,是把我最喜欢的歌唱给大家听。我来自青海,又在西藏当过兵,《天路》来自雪域高原,特别能表达我的心声。我今年34岁,这也是能够参加的最后一届金钟奖,新编《下四川》也是我对自己金钟之旅的一种感怀,是我对民歌演唱的一种传承和探索。
  歌曲是唱给大众、唱给老百姓的,比赛后我可能将走向职业歌手的道路,会在更多的场合唱歌给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听,唱给广大基层的人民群众。所以接地气很重要,要听得懂他们的心声。要唱祖国的山山水水,唱给父老乡亲,唱进他们的心坎里。从小我就热爱唱歌,也喜欢给身边的人唱,这是我唱歌的初心。我希望多唱一些好作品,也能出一些好作品让大家再一次认识我。
  在比赛结束后评委和选手见面的环节,听戚建波、赵麟等作曲家评委对选手比赛的点评,让我很受启发。包括他们从另一种角度对民族歌曲创作的想法,我也很受激励。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会唱一些新歌献给大家。
  我想获得金钟奖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契机。可以认真总结回顾过去,努力把握现在,而对于未来我也不怕。我会继续坚持我的本心,一如既往地一直走下去。用最朴实的话讲,就是“要稳住”!
十年磨一剑 常怀敬畏心
(刘涛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一名)
  大家都说这一届金钟奖声乐(美声)决赛,前五名中浙江音乐学院有两名,得了“双黄蛋”,可谓是很大的惊喜。我们今年确实是全面开花,我是浙江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得第四名的王博才上大四,更是年轻有为。对于我来说,获得金钟奖正可谓十年磨一剑,参加过五届,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在这一届获得了第一。2013年参加第九届金钟奖时我研究生刚毕业,那次进了复赛;2015年第十届金钟奖我进了半决赛;2017年在第十一届金钟奖上拿了决赛第七名;2019年在第十二届金钟奖决赛拿了第七名,第七名拿了两届。一路走来也有许多感慨,有今天这个圆满的结果,我挺满意的。我有两点感受,首先要肯定的是自己一路的坚持;其次,这是一个在艺术之路上不断精进和追求的过程。
  有评委和观众评价说我表现得特别稳健,也特别淡定。尤其是在决赛阶段,这届声乐比赛首次在决赛阶段由交响乐团伴奏,这就会使一些选手看上去比较紧张,我认为关键是心态。经常有人说:“刘涛,你是‘老运动员’了,各方面准备都会相对充分一些。”其实像金钟奖这样顶级的专业比赛,所有的参赛者都会紧张,但我更多的是兴奋。我想把我踏实准备了两年的作品展现在专业评委面前、广大观众面前。我在演唱时脸上带着笑容,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看起来这么轻松,可能还是心里更沉静和自信一些,尤其是决赛的两首曲目完成得还是非常满意的。
  比如决赛阶段的选曲,中国作品演唱的是一首比较新的作品《忆秦娥·恒山月》。这首歌是廖昌永首唱,非常好听,我个人也很喜欢,作品朗朗上口,比较适合我的声线和音色。第二个歌剧选段,我演唱的是选自歌剧《安德烈·谢尼埃》的《他是祖国的敌人》。这首歌经常被业界称为“男中音的试金石”,因为它属于现实主义盛行时期的歌剧,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和鲜明、复杂的个人心理描写,歌曲的张力很强。我希望能在比赛中拼一下,体现一下自己这么多年对男中音技术语言和音乐素养的追求。
  这届金钟奖的声乐决赛首次启用交响乐队伴奏的形式,我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革。评委在赛后和选手面对面点评时也说道,当时讨论用乐队伴奏,他们也很忐忑,不知选手们能否适应,不知乐队能否担下来,但从决赛的效果来看是非常好的。我和很多选手一样,虽然面对挑战,但是很感激,因为对于美声选手来说,是非常向往和乐队合作的,也是我们最高的舞台追求。其实这也是对歌剧舞台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无论是对今后从事教学工作还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歌唱演员来讲,这都是最好的锻炼和最全面展现水平和实力的方式。
  我参加了五届金钟奖,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这个奖项一直在进步,并在发展中求变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届金钟奖中音进步很厉害,不论是男中音还是女中音,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人说金钟奖进入到了“中音时代”,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前辈的引领,有很好的学习楷模,我们就奔着他们的艺术高度去学习、去追求。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声乐比赛,通常来说女高音和男高音会多,男中音获奖其实很难。这届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设置很均衡,有男中音、女中音,男高音、女高音,还有男低音,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声乐中美声教学的进步。
  对于我们学声乐的人来讲,金钟奖是个至高无上的专业肯定。十年走来,我对这个比赛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前几次没有拿到前五的成绩,我认为是我水平还未到达一定高度,还需要不断地积累,通过比赛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短板。我今年35岁了,其实我以前总是觉得有一个比赛能支撑着我,让我在进步。对于金钟奖参赛选手来讲,我虽然年龄有点大,但在职业道路上还算年轻。这真的是一个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阶段,比如在教学岗位上,我可以将比赛获得的经验施展到我的教学上,教学相长;我也希望能在歌剧舞台上多演一些作品,多塑造一些角色。总之,未来的路还很长。
弹出最美音符 用琴声告诉世界
(孙麒麟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第一名)
  非常感恩母校四川音乐学院对我的培养。在比赛中拿到这样的名次,我觉得意义非凡。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但我深知在我的背后,是川音人在鼓励着我前进。
  作为金钟奖钢琴比赛的选手,我们经历了复赛、半决赛,再到决赛,是一场名符其实的马拉松,尤其是半决赛时需要完全背谱弹将近60分钟,对体能和心理是很大的考验。比完半决赛已经非常累了,可半决赛和决赛只间隔了一天时间。决赛在晚上,当天下午要跟乐队排练,一个小时后就正式比赛,中间的调整时间非常少,一直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确实有一点疲惫。我就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撑到最后。很多人曾经给予我的那些鼓励、期望、无私的帮助,都在我特别疲惫的那一刻转化成了一种力量,让我不敢松懈,完满地坚持到最后。
  意志力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我对自己要求很高,我希望演奏的完成度是100%。每一场的每一个曲目,我没有丝毫的怠慢,拿奖是一种惊喜和意外。除了比赛,我更想把每一首作品都完美地呈现给大家。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比赛对于精神和体能的考验都非常大。一起比赛的选手中有很年轻的选手,他们都很有潜力,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也很受启发。感谢金钟奖,虽然是很严苛的比赛,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说到决赛时和交响乐团合作,从我个人来讲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比如弹奏时更多的要用耳朵去听,很多选手到了赛场上好像一匹脱缰的马,不停地往前冲。如果是独奏的话,往前冲没有关系,但是在表演协奏曲时,身后坐的是一个100人的乐队,这个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所以从速度上、从拍子上一定要留出30%的余地去听乐队,尤其从细节上注意,比如跟指挥沟通。这是特别重要的环节,指挥会帮到你,使得钢琴不是在和乐队抗衡,而是一种和谐、舒服而又十分精彩的状态。这是很多选手包括我自己都需要不停去努力的方向。
  我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多年,这两年回到国内感觉国内钢琴演奏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和突破。现在学习钢琴的学生真的非常努力,老师也十分努力地在栽培他们,专业院校也给予很大的支持,全力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金钟奖钢琴比赛要求弹奏中国作品。我弹奏的是作曲家张朝2017年新创作的一首很有情怀的少数民族风情作品《努玛阿美》,非常具有时代气息。我下一次在美国的音乐会已经预定好了,要全场弹中国的作品。我希望能把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作品带到世界舞台上去,这是我一直都想做的事情。音乐和艺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能够把我们美好的东西通过琴声这种世界共通的语言传递出去,让大家通过艺术这扇窗户来看到我们、认识我们。
在熟悉而又充满挑战的舞台上圆梦
(曹照照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名)
  对于我而言,金钟奖的舞台熟悉而又充满挑战。这是我第三次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记得第一次参加金钟奖还是上高一时,很遗憾的是止步于复赛,但眼界大开,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二次参赛是四年前,也就是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我进入了决赛,最终获得第七名,这样的成绩其实心里挺满意。这一届能够取得第一的成绩,真是感到高兴,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金钟奖的古筝比赛四年一次。这个奖项对于我们所有学习古筝专业的学生、青年教师甚至是演奏家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奖项,因为专业性很强而且含金量很高。
  这届金钟奖的决赛阶段,要求进入十二强的选手演奏一首金钟奖指定的委约作品,由交响乐团协奏。这也是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感到兴奋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我弹奏的委约作品是郝维亚为古筝与乐队创作的《万里无云》,我非常喜欢这首作品。当代创作的古筝曲比较注重意象化的表达,这首作品也能够体现万里无云的意境。我非常欣赏这首作品的原因,是它的调式不是完全无序列音阶,它基本上是在F调上进行创作,中间有两个音的调码,改变了一定的音高之后,让这首作品听起来非常新颖。基于五声音阶创作,也是我欣赏这首作品,认为它很高明的一点。
  我认为这次金钟奖古筝比赛启用新创作的委约作品是非常考验选手的,尤其是视奏能力,考验选手对全新的一手文本创作材料的解读和诠释。上一届虽然也采用了交响乐团协奏,但是决赛所选曲目之前我们都学过甚至演出过。但这一次完全不一样,它是一个全新创作的作品,更加考验选手对于二度创作尺度的把握。这对选手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作为选手也觉得很刺激,也非常享受,这里面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去表现音乐。
  从我个人艺术成长的经历来看,我是初中考进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路学习,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一年级在读。可以说15年古筝专业学习的经历,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选手来讲都是慢慢积累、成长的过程。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金钟奖的古筝比赛,其实每一个阶段都代表了我当时的状态以及当时对于音乐的理解。这么多年的学习,一步步地完善了我对于音乐的审美、对风格的把握,这个确实是需要年龄去沉淀的。
  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传统音乐一定要深入民间去学习。我们作为专业的古筝演奏者,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创造机会去跟当地的老艺术家,或者非古筝专业却精通其他乐器的民间艺人去学习,主要是学习当地的音乐风格。这其实需要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它需要你不停地听,然后去强化听觉、强化记忆,之后你自己才能够去掌握消化,变成非常得心应手的演奏状态。在半决赛中我演奏了传统筝曲《雨溅梨花》,特别请来了潮乐的演奏家林吉衡。老一辈对于传统音乐是非常认真的,对于音韵风格的严谨把握,对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音的细致处理,将传统音乐与当代演奏方式的巧妙结合,都是我收获的珍贵的学习经历。如果这个音他觉得不够好、不够正,会让你反复去尝试,最终达到他觉得满意的效果。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但我觉得很值得。有了传统音乐的底蕴,才能更好地去表达。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