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姝近照。吴彦姝供图
“真有一天,你不会阅读了,不认识路了,就让我做你的眼睛和腿脚。”电影《妈妈!》中,84岁的演员吴彦姝与奚美娟搭档,诠释相濡以沫的母女情深。面对女儿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噩耗,“妈妈”冷静而坚强,这一幕让许多观众为之落泪。
凭借对“妈妈”蒋玉芝的塑造,吴彦姝斩获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主角奖。当颁奖嘉宾念出“吴彦姝”的名字时,全场响起持久热烈的掌声。
在一些人信奉“出名要趁早”的今天,吴彦姝的名气似乎来得晚了些。79岁,她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那是她人生第一座国家级奖杯。
近10年,吴彦姝在40余部影视作品中接连出场;近两三年,更近乎“爆发式”地投入角色创作。从电影《相爱相亲》到电视剧《流金岁月》,从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到电视剧《心居》,吴彦姝塑造了诸多母亲、奶奶、姥姥的角色,她们命运不同、性情各异。但不论戏份多少、角色大小,她总能凭借对人物的精准演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令很多观众好奇:她拥有怎样的艺术人生?
吴彦姝说:“我是话剧舞台培养起来的演员。”她在21岁时出演人生第一部电影《流水欢歌》,并第一次担纲女主角。1958年她加入山西人民话剧团,直至退休。
她念念不忘在话剧《刘胡兰》中饰演“刘胡兰”的高光时刻。1965年3月19日,该剧作为“华北区话剧、歌剧观摩演出会”的节目之一,在人民大会堂演出。57年过去了,这个场景一直鲜活地保存在吴彦姝的脑海里。
“第一次到北京演出,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那真是莫大的荣誉!”回忆的话语里,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最后一幕演完,听说总理要上台接见大家,大伙儿赶紧排好队。我个子小,并不起眼。没想到,总理走上台,第一个与我握了手。”不知不觉,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周总理与演员们的合影刊登在1965年3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退休前,吴彦姝专门去话剧团图书馆翻拍了这张照片,珍藏在手机里。那是一生的鼓舞。
年过七旬,吴彦姝返回荧屏与大银幕。在话剧舞台演了一辈子的主角,晚年常给晚辈当“绿叶”,吴彦姝心里豁达:“以前很多人给我当配角,我也该给别人当配角了。”
她喜欢向同行特别是年轻人学习。因为是话剧演员出身,担心自己无意中带有舞台腔,所以特别留意年轻人讲对白的逻辑重音,“他们的表演是适应现代观众审美的”。
时代变了,但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比如,尊重生活源头,严谨刻画人物。“妈妈”的遭遇让她想起,一个同事在得知患阿尔茨海默病后,增加了给她打电话的频率。电话里,同事说:“吴彦姝,我没有事,只是给你打个电话,也许,就没有下一次了。”回忆至此,吴彦姝哽咽了。心酸的记忆和深刻的共情,被带入角色塑造中。
《妈妈!》中有一场戏,犯病的女儿着急进屋,老妈妈慌慌张张却总也找不到房门钥匙。按照剧本,只需要妈妈有一个敲破玻璃窗的动作就好。没想到,当时已83岁高龄的吴彦姝敲碎玻璃窗,两只胳膊撑住阳台,从碎玻璃缝里爬进了屋。仰仗着长期打篮球打下的基础,她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这一系列动作,在场所有人却都捏了一把汗。
在拍摄现场,她往往是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一位,却从不愿意做那个被照顾的人。还有一场戏,在离岸数米远的海中,吴彦姝和奚美娟需要在相互搀扶中完成一系列演出。众人担心她在沙滩和潮水里移步不方便,提出搭把手。吴彦姝轻轻摆手拒绝,大家还在劝说,她干脆三步并作两步自行往海里走去,意思非常明确: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对待路演和采访,她也是毫不含糊。收到记者的采访提纲时,已是晚上9点,她连夜整理思路,密密麻麻做标注,充分表现出一个老艺术家的敬业与认真。
吴彦姝饰演的许多角色是姥姥、奶奶,怎么能做到“千人千面”,让观众总有新鲜感?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是什么让她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怀着对角色的敬畏和热爱,由心而生地表演。”面对一个接一个问题,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