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热点

夯实粤剧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基础

时间:2024年12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林美

  历经8年的艰苦努力,凝聚着当代粤剧同仁心血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于11月圆满竣工,标志着粤剧成为全国众多剧种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呈现本剧种表演艺术体系的地方剧种。

  夯实粤剧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基础

  近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庆典晚会暨“剧目卷”首发式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举行,晚会汇集来自广东、广西各大粤剧院团近200位粤剧演员,为观众呈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粤剧盛宴。演出阵容大咖云集,星光熠熠。17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数十位一级演员,还有来自港澳地区及海外的粤剧名家联袂献演。晚会通过粤剧传统例戏、粤剧古腔、经典唱腔、南派技艺、经典剧目等,展示了粤剧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文化价值。

  在“传统例戏篇”中,《六国大封相》率先登场,叶兆柏、彭炽权、梁耀安等粤剧名家亮相;接着,“男跳加官”和“女跳加官”分别登场,这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挖掘整理和活化传承的成果之一;由倪惠英和黎骏声联袂主演的《仙姬送子》展示了粤剧舞台官话的古朴韵味和粤剧独有的“翻宫装”的表演特色。在“传统古腔与经典唱腔篇”,文汝青、李伟骢、李秋元、李嘉宜、吴非凡、林颖施联合演唱的粤剧古腔大调《秋江哭别》,梁耀安、郭建华、李江崊演唱的“虾腔”经典唱段《再进沈园》,郭凤女、苏春梅、琼霞演唱的“红腔”代表作之一《昭君塞上曲》,让观众领略到不同时期粤剧经典唱段的韵味。在“传统南派技艺篇”,彭庆华表演的“韦陀架”,朱红星表演的“桃花女架”,陈志超、卫国等表演的“降龙伏虎架”,苏临轩、黄文意表演的“日月架”,展示了粤剧传统功架的别具一格和演员的扎实功底;由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和佛山粤剧院青年演员表演的“高台特技”和“南派武技”,则展现了硬桥硬马、威猛刚劲的南派武打风格和当代粤剧人的武打技艺。在“优秀剧目篇”,罗家英、白雪红、欧凯明、倪惠英等演绎了经典剧目《帝女花》《搜书院》《花月影》《山乡风云》的精彩片段,当中既有传统剧,也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彰显出当代粤剧剧目题材丰富,佳作纷呈。

  演出开始前的赠书仪式上,主办单位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等单位,以及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等戏曲艺术院团赠送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剧目卷。

  庆典晚会的第二天,一场主题为“粤剧传承与发展”的研讨会在当地举行。

  2002年,昆剧界编撰了《中国昆剧大辞典》;2003年,《粤剧大辞典》编撰工作启动,并用5年时间完成;2014年,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倪惠英深感粤剧的传承要正本清源,她与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反复商量,正式提出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想法。“要对数百年粤剧表演艺术进行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寻找、辨识、记载最具代表性的粤剧表演示范,力求完整勾勒粤剧的表演程式,为后辈学习和研究粤剧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夯实粤剧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基础。”研讨会上,作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介绍了编撰初衷。

  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这是中国当代戏曲研究中有远见、有勇气、有智慧、有担当的一次创新。它把粤剧表演艺术作为粤剧艺术呈现的最主要本体,在表演艺术中回顾粤剧历史、总结粤剧的审美规律、回顾前辈艺术家的精湛创造、规划粤剧发展的光明未来。在中国剧协顾问董伟看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体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具有导向性,继承了粤剧的优良传统;二是具有系统性,形成生动的粤剧教材;三是具有示范性,促进了剧种繁荣发展。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傅亦轩致辞时表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竣工庆典晚会的演出及其编撰出版,再一次见证了八和子弟、粤剧人的精神在新时代一脉相承、发扬光大,他们在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广东粤剧促进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界代表,文化、出版系统的专家学者以及《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辑部成员、粤剧界人士共120多人参加研讨会。在学术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粤剧起源、流变和历史研究”“粤剧文化生态建设与粤剧艺术本体的传承”“《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经验与中国戏曲艺术遗产整理”等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研讨会上,主办方还向《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委会、编辑部负责人、专家、艺术家、相关单位代表等颁赠了荣誉证书。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