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舞协采风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叶进 摄 6月11日,由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担任团长,中国舞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为副团长的中国舞协“红色经典”赴革命根据地采风团一行15人,来到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3天的舞蹈创作采风活动。在中国舞协接到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下达的采风任务,进行组织落实时,张继钢便明确提出希望去延安采风,这不仅因为他有着黄土高原出身的根的情结,拿张继钢自己的话说,更是从心里想为延安人民做一件好事,创作一部好作品。这又何尝不是所有“红色经典”采风团成员对革命根据地的共同心声! 采风团成员一下飞机,就乘车直接来到延安市的一所民办公助的学校——培植中小学,观看了这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的舞蹈汇报。让采风团成员惊讶的是,这所学校的小学生课间操是跳陕北的安塞腰鼓,站满了一操场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打起腰鼓来,神气十足。高年级的学生则表演了一个群舞作品,他们在操场的水泥地上跳转翻,沾了一身的泥土,但那份执着认真的表演精神,赢得了全体采风团成员的热烈掌声。陕北的民间舞蹈在本地的中小学得到了如此扎实的传承,令人欣慰。 中午稍事休整,采风团来到杨家岭和枣园,参观中共中央驻地旧址,这里是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中共中央领导的住处,也是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和集会的场所。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当采风团成员走进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时,目之所及,一面面红旗虽然静止在两壁,却依稀发出烈烈呼啸之声;“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依然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当年毛主席给文艺工作者做报告的讲台,简陋得几乎只是几根木头,却有着植根大地的精神指引力量。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当年的住所,在这些被黄土包裹着的窑洞里,一代新中国的开拓者、缔造者用超越现实的伟大的进步思想指引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步履,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立起民族刚强的脊梁。采风团成员看到,住所都是一样的简朴窑洞,设施几乎都是一样的一张床、一个书桌,两把椅子。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毛主席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为人民服务》等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文章和讲话;在窑洞前的石凳上接待来访的外国记者,跟他们纵论天下兴亡。 采风团成员无不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峥嵘岁月、戎马生涯、旷世奇才和宏韬伟略所震撼,所折服,遥想着那个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空里,实地体味中国历史之所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民族大义,谋求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道理。 当晚举行的中国舞协“红色经典”采风团与延安舞蹈界创作座谈会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在座谈会上,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义忠介绍了延安市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能源经济,以及延安市在陕西省名列前茅的发展态势。从介绍的延安市未来发展总体思路和三大战略及六大基地建设的蓝图中,可以看到当今的延安人正发扬光大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踏步前进。 在座谈会上,延安市文联、志丹县、安塞县和延安大学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延安市近些年舞台创作的基本情况和艺术上存在的问题及困惑。陕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黄道峻以“感动、激动、感谢、欢迎”为题发表感言。张继钢在讲话中说:“感谢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中国舞协对这次采风活动的安排部署。今天一天都在认真地感受延安,敬仰延安,学习延安,杨家岭、枣园让我产生很多灵感。延安也是革命文艺的摇篮,这里处处是革命文艺的宝藏。希望这些红色的宝藏产生出影响世界的优秀文艺作品,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冯双白在总结发言中感谢陕西和延安各方面对本次采风活动的大力支持,他说:“通过采风,我们发现陕西是如此富有文化底蕴,延安是如此富有创造力,历史与现实在今天的交汇,让我们看到陕北人风土民情的强大魅力。我们舞蹈艺术家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向红色根据地学习,向老区人民学习,创作出担负得起我们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 第二天,采风团一行又来到南泥湾参观,当年在三五九旅的带动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把南泥湾建设成了塞北江南。如今的南泥湾,依然青山绿水,稻田青青。虽然当年开荒的锄头,纺纱的纺车都已搬进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但是每当看到那些实物和当年大生产时的照片,那种革命乐观主义和奋斗精神,仍然在熠熠生辉。 采风时间有限,延安精神不朽。相信采风团里的每个舞蹈编导都将把延安之行的每一滴感受埋藏心底,用延安精神作动力,用艺术的想象做翅膀,全心投入红色经典的创作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