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动态新闻

工艺与设计的发展要结合时代使命进行创造性转化

时间:2017年07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0

  “我国今天的工艺设计发展,仍然需要回溯工艺造物文脉,确立中华民族风格,使我们民族数千年传承积淀的造物智慧、美学追求、工艺精神在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由此复兴的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在不久前举办的纪念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如是说。面向当前乃至未来工艺与设计的现实与发展,要珍视民间艺术,善于吸收民间工艺中的积极元素,结合时代使命进行创造性转化,也成为业界的共识。

  “张仃先生提出的‘衣、食、住、行’为服务主体的装饰艺术思想,倡导立足‘民族民间’的设计与教育理念,奠定了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潘鲁生认为,应该将民族精神视为中国工艺设计立足于世界的基石,对于今天的意义尤其重大,创新设计只有在继承文脉、彰显民族精神基础上才能走得更远、更高、更持久。

  今年上半年,《中国民间工艺集成》课题组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云南、贵州、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开展了大范围的民间工艺调研活动,既为该集成的编纂明确了定位和思路,也为国家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过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百年来,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英国从19世纪下半叶兴起“工艺美术运动”,提出了美术家与工匠相结合,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且为群众日用所需的产品;德国从开办包豪斯起,就把手工艺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衍生了今天以精工细作著称的德国工艺。

  在我国,“传统工艺振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部署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计划》要求,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要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使得中国设计更多的体现中国元素与中国精神”。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钟茂兰认为,通过民间艺术来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对于长期脱离民间、少接地气的学院派来说尤为重要,需要一个把土、俗、丑转为真、善、美的审美过程。张仃夫人灰娃则认为,今天各行各业都很重视把民间艺术的元素应用到自己的领域,比如服装、家居、器皿等,任何一门设计都要用民族的民间的元素,因为美由人民创造,也只有在人民的生活中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生生不息。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手作工艺及其消费环境产生了严重冲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表示,中国社会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而且很快、很迅疾,古典形态的那种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没有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了。所以今天的民间工艺应该重新界定,不能回避当代的民间性,即当代的、和历史相匹配的那种民间艺术趣味和格调。

  在业界专家看来,学习民间艺术不只是学习形式,而是从民间艺术作品的造型装饰中研究其美感与功能,并寻找其社会心理学的根据,从而不仅把握民间艺术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同时结合生活史调查,发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惯与时代生活相结合的原则,进而应用于当代设计。真正的民间工艺传承者,既要关注民间工艺的传统,去粗取精,更要关注生活的变迁,让工艺设计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诚如张仃那样,身体力行以装饰承载艺术理想,希望通过装饰从美化自身到美化器物,再扩大到美化环境,进而上升到‘文化发达’的范围和社会美育的范畴,改变国民的生活”。潘鲁生表示。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