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以军事题材电影彰显大国军队光辉形象

时间:2017年07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作为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在鼓舞士气、团结人民、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中显现出强大的力量。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这一军事题材电影专题版面,其中既有创作者与研究者对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分析与探讨,也有电影《建军大业》总策划韩三平对当下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有益启发。

  ——编者

  王晓棠、陆柱国、韦廉、饶曙光、马维干、张东、贾磊磊、李一鸣等认为——

军事题材电影生逢其时,大有可为

李 博

电影《战狼2》中的冷锋是近期军事题材电影中英雄形象的代表之一

  关注战场,也要关注生活

  在年近九旬的陆柱国心中,军事题材电影始终是一座圣殿。令这位被盛赞为“一支笔描绘出人民战争的雄奇画卷,一腔血五十年银幕后默默耕耘”的著名编剧引以为傲的是,在他60余年的漫长创作生涯中,从未离开过部队,更未离开过军人。“创作军事题材电影,目光一方面要投向战场,另一方面也要投向现实生活。”在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联合主办的“纪念建军90周年军事题材电影播映暨座谈会”上,陆柱国这样总结道。

  1963年,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没多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向陆柱国下达了任务:创作一部以雷锋为题材的电影剧本。陆柱国和其他几位编剧马上奔赴东北,来到雷锋所在的部队,采访了多位雷锋的战友。几位编剧认为,既然是电影,就不能把采访到的雷锋的故事简单罗列出来,平铺直叙地讲他做了多少好人好事。“一部好电影还是得有生动的人物和细节。于是我们创作了‘王大力’这样一个虚构的形象,通过他与雷锋的相处,引出雷锋做的那些好人好事,并让他最终在雷锋的感召下,也开始学习雷锋精神。”电影《雷锋》在1965年公映后,引发了强烈反响,“雷锋班”的战士还写信对主创说:“我们的班长又回来了!”

  1974年,西沙海战刚刚打完,陆柱国就领到任务前去西沙采访,准备将那场扬眉吐气的海战搬上大银幕。当年的交通十分不便,他先是坐火车到达湛江,然后乘坐南海舰队的舰艇到达三亚海军基地,又乘坐给西沙岛上军民送水的给养船,才最终抵达西沙永兴岛,在那里进行了实地采访。“我在永兴岛上待了一个多星期,采访了大量参与过西沙海战的当地民兵、渔民和海军官兵,收获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回到三亚后,陆柱国头脑里全是活生生的战争和人物画面,他仅用了10余天时间,便完成了电影《南海风云》剧本的创作。“如果不是实地采访,电影里的情节和细节不可能真实感人。”陆柱国坦言。

  与陆柱国一样,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韦廉也坚信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是用脚步和汗水创作出来的。在接受导演《大决战·平津战役》任务后的一年里,韦廉先后参与修改了四稿文学剧本,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准备:查阅有关的回忆录、文献、文件和作战电报等文字资料上百万字;翻拍、拍摄有关的历史人物、场景、遗址以及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造型资料照7000多张;采访战役经历者300多人;熟悉当年战场、选看外景、场点200多个,行程6万多公里;在全军、全国范围选试演员200多名。

  “有了这个过程,影片才可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认识和深入的发现。如今一些军事题材电影,凭着一堆史料就开始编故事,但史料不等于史实,史实也不等于艺术真实。”韦廉认为,创作既要尊重史实,又要尊重艺术。“急于求成,是当下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弊病之一。”

  塑造英雄,也要表现平凡

  王成、董存瑞、李侠、杨排长、潘冬子……军事题材电影曾为观众奉献过无数的经典角色。在著名编剧马维干看来,当下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亟须英雄形象的回归。“军事题材电影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它能够展示战场上的奇观、表现生与死的较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塑造英雄形象。”马维干表示,无论在什么时代,群众都崇拜英雄。“我国军事题材电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塑造了一大批朴实、纯真的英雄形象,之后发展到‘文革’时期的‘高大上’英雄,到新时期以来英雄逐渐走下神坛、成为普通人,再到如今一些影片矮化英雄,刻意打造‘痞子英雄’‘草莽英雄’,英雄的形象在大银幕上愈发缺失。”马维干认为,一个国家需要英雄,因为英雄是民族脊梁的支撑:“我们有责任旗帜鲜明地将英雄形象搬上银幕,塑造一批敢于担当、有血性的当代英雄。”

  当下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军事改革,中国军队呈现出了崭新的格局,很多全新的作战理念和作战模式都在电影作品中得以表现。“如此火热的军情、军营,正是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源泉。”军事题材电影研究专家张东表示,随着《战狼》《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蓝盔》等聚焦当下的军事题材电影的推出,她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影片在以高科技手段展示战场奇观的同时,对军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以更加艺术化的手法讲述军人的情怀、责任与使命。

  张东进一步表示,近年来很多精英部队的故事被呈现在军事题材电影中,但一些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士兵却很少走上大银幕。“创作者既要表现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也不应忽视隐于幕后的军人,那些战斗在科研、文艺、体育战线的军人,同样也是部队的一部分。”张东表示,“我们要注重宏大叙事以及对家国情怀的展示,但小人物的小故事、小细节、小情趣、小情怀,也应在军事题材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拍好电影,也要搞好发行

  上世纪9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接连推出了《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等一系列堪称中国电影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军事题材电影,展现了解放战争中后期从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到全国大部分解放的那段峥嵘岁月。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一鸣认为,这一系列鸿篇巨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全景式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军事题材电影类型十分多样,既有极为商业化的超级英雄影片,比如《美国队长》;也有表现战场传奇的影片,比如《兵临城下》;还有文艺气息较浓,偏重表现战争与人性、反思战争罪恶的影片,比如《现代启示录》。”李一鸣分析指出,“《大决战》等一系列影片则是典型的人民叙事、英雄叙事,将历史再现和英雄传奇的创作模式相结合,开创了最具中国美学特色的军事题材电影类型。”他认为,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将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拉升到宏大叙事的高度,更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命运的历史性选择。“看完影片之后,观众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国民党终将失败,而共产党必将获得胜利,并解放全中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也将军事题材电影看作建构国家集体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影片中再现历史,不是进行简单的事实排列,而是要在各种事实之间建构一种因果联系。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在讲述战争历史的同时,也将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历史因果逻辑植入了故事之中。”贾磊磊以近期公映的军事题材巨制《建军大业》为例:影片中蒋介石一直沉浸在一种较为私人化的状态之中,甚至发出过“一个兵痞、一个书生,要跟我斗?”的感慨,而毛泽东、周恩来、叶挺等共产党人,却时时刻刻都在深切关注着国家的命运。“蒋介石将国家命运的选择看成简单的个人对抗,这充分暴露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也预示了他与国民党必将走向失败。”贾磊磊分析道。

  近年来,《智取威虎山》《战狼》等影片的卖座,令中国影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饶曙光感到欣喜,他认为军事题材电影是天然的主流大片,对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理应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然而近期公映的《勇士》《血战湘江》等影片,尽管在创作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收获了良好口碑,却未能取得理想的票房成绩。饶曙光指出,军事题材电影在不断增强品质的同时,也应进一步提升发行和传播能力。

  “据我所知,很多观众对军事题材电影是有需求的,但过于同质化竞争的院线体系,还无法满足他们的观影需求。”饶曙光认为,这表明我国的电影市场结构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应当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优化市场结构,让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获得更加有效的传播途径,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回望是为了前行,老一代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者们的丰厚和谦逊就像饱满的麦穗,麦到熟时方低头。”著名表演艺术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王晓棠表示,“希望我们对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回望,能够激励当下电影创作者创造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新高峰,并激励年轻一辈的电影人像年过百岁的严寄洲导演、年近九旬的陆柱国编剧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去。”

英雄情怀彰显着电影艺术的最高观赏价值

韩三平(中影集团原董事长,电影《建军大业》总策划、艺术总监)

  韩三平希望将《建军大业》打造成一部青春洋溢、热血励志的军事题材电影

  在全球范围内,军事题材电影一直是长盛不衰、常拍常新的电影类型。当年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壮志凌云》,一度成为美国招募新兵的最佳宣传片,很多年轻人都是在观看过影片后立志参军的。据我所知,在以科幻大片占领全球市场的好莱坞,最近就将推出几部由大导演执导的军事题材电影——因《盗梦空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闻名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已在北美上映,影片以青年士兵的视角讲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法军队面对德军所经历的残酷战斗;曾执导过《2012》《后天》的罗兰·艾默里奇也将投入到《中途岛海战》的拍摄中去,这会是一部全景展示中途岛战役的战争大片。

  战争是塑造人物、歌颂伟大人性、批判丑恶人性的最典型场景环境,历史上诞生了大量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军事题材电影是最能塑造英雄形象、唤起英雄崇拜、调动观众英雄情怀的电影类型。在我看来,英雄崇拜和英雄情怀彰显着电影艺术的最高观赏价值。所以说,军事题材电影不仅并不与市场相悖,相反还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类型。很多现象级的商业片都是在用不同的类型模式包装英雄主义,比如《变形金刚》就是在以科幻电影的类型彰显美国式的英雄主义,而最近热映的《摔跤吧!爸爸》则是在以体育片的类型表现印度式的英雄主义。

  如何在人物真实、故事可信的大前提下,在军事题材电影中塑造出中国式的英雄人物,呼唤主流年轻观众的英雄情怀,进而让他们热爱英雄、崇拜英雄,是当今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我看来,目前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真实性有所欠缺。军事题材电影的灵魂是真实,观众唾弃“雷片”“雷剧”,首先就是因为作品不够真实。一部影片缺乏真实的形式和内容,就无法展现出战争的风貌以及战争中人物的精神,遑论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除了深入生活、走进战争的第一线,我还建议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者在老一代军人仍在世的时候,多对他们进行采访和拍摄,这是增强影片真实性的有效手段。据我了解,《敦刻尔克》和《中途岛海战》都是根据老兵的回忆录改编创作的。毫无疑问,这些第一手的真实资料是那些凭空想象的故事无法取代的。

  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领域较为狭窄。中国的战争历史极其悠久,抗日战争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如今抗日战争题材影片几乎占据了军事题材电影的大半壁江山。我们的创作不能陷入简单化、概念化甚至雷同化的窠臼,过于集中拍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而有意忽视其他现当代重要战争,至少会令我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缺乏丰富性和完整度。从这个角度而言,《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影片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即便是创作同样的题材,也要尽可能拍摄出新意。去年公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血战钢锯岭》,展现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战争,却拍出了新意,这对于我们的创作者应有所启发。我最近读了罗兰·艾默里奇的《中途岛海战》的剧本,发现其中的战事虽然是老的,但人物的状态、故事的结构却是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个题材,欧美国家拍过不下十次,曾执导过《盗梦空间》这样现象级影片的诺兰,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个旧题材?我认为是那些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打动了他,所以他才会冒着失败的风险去挑战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类型。当然,他也完全有能力在“旧瓶”里装上“新酒”。同样的,我国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者也要有能力在相同的战争里,挖掘出不同的人物和故事。

  (本文系韩三平在“纪念建军90周年军事题材电影播映暨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本报记者根据录音整理)

直面战争惨烈 反思战争创伤

李 博

  在新中国电影史近70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题材电影是十分耀眼的一抹亮色。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以展现我军各个时期重大战役、歌颂战斗英雄为主旨的军事题材电影相继诞生,《上甘岭》《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大转折》《大决战》等经典之作名垂影史。1984年,“第五代”电影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拍摄完成,标志着我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开始转型,这部作品在塑造我军战士英雄气概的同时,也深度发掘了人物的复杂性格,并直面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深化发展,国产军事题材电影也在不断革新,很多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将作品推向市场,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从上世纪90年代的《红河谷》《黄河绝恋》,到新世纪以来的《集结号》《智取威虎山》《百团大战》《战狼》,一系列军事题材电影取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这些作品借鉴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在彰显人民军队伟大精神与强大战斗力的同时,以更加市场化的创作方式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在这之中,《智取威虎山》《战狼》《铁道飞虎》《百团大战》《勇士》《血战湘江》等近期创作的影片尤为值得称道。与传统的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相比,这些作品努力构建着一个更加富于人性色彩的战争影像世界,并以更新的视角和更当下的创作手法去展现战争。2014年公映的《智取威虎山》从起初并不被看好,到逆袭拿下超过8亿元票房,证明了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完全能够在商业市场上获得生存空间;2015年,吴京自导自演的《战狼》虽名不见经传,但一举夺得超过5亿元票房,成为名副其实的票房“黑马”;2016年,成龙主演的《铁道飞虎》在大片云集的贺岁档,亦斩获近7亿元票房。

  纵观这些市场反响较好的军事题材电影,依托红色经典和反映当下战场成为两条重要的创作道路。其中,《智取威虎山》和《铁道飞虎》都根据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改编,这些历久弥新的故事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合家欢”的受众提供了有力保证。两部作品都采取了商业大片的类型策略,《智取威虎山》中包含了阴谋与爱情的商业元素、完整严谨的戏剧结构和震撼的视觉效果,《铁道飞虎》则以喜剧的形式解构战争,通过小人物的奋战与努力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和壮烈。而《战狼》则聚焦当下战场,通过接地气的故事与阳刚硬朗的人物,简单而直接地彰显出爱国主义激情,影片里当代中国军人保卫祖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高度契合当下的时代情绪,最终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支持。

  在获得市场成功之后,国产军事题材电影理应向更高的水准进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去年底在国内取得不俗票房成绩并获得极佳口碑的军事题材电影《血战钢锯岭》,曾因中国资本的介入而备受关注。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对于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启发,远比中国资本所获得的收益重要。影片以男主角戴斯蒙德·道斯的成长经历为发展脉络,讲述了他作为一名拒绝持枪的特殊士兵走上战场的传奇经历。就结构而言,这部影片基本延续了较为传统的叙事风格,但为什么特别打动人心?究其原因,在于导演梅尔·吉布森以其纯熟的电影语言,在战争的死亡气息中营造出了一种穿透人心的温暖力量。《血战钢锯岭》着眼于战争,但并没有从头至尾淹没在战争之中,而是以战争为载体,着力塑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战场英雄。

  战争是由人类发动的,战争的对象是人,参与战争的也是人,这是理解战争的前提,也是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前提。道斯这个闪烁着万丈光芒的人物,正是《血战钢锯岭》能够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道斯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更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加入这场惨烈的战争之前,他是一个有着快乐和忧伤、迷惘和脆弱的普通青年。影片为了塑造出道斯饱满的形象,沿着他的成长轨迹展开叙事,对其人生信念形成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渲染,这为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拯救行为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任何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电影,都绝不会美化战争,亦不会粉饰死亡,更不会赞扬战争,而是在讴歌战争胜利和战斗英雄的同时,直面战争的惨烈,反思战争的创伤,深刻表现战争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战”理应成为当下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核心价值之一。

  毫无疑问,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国产军事题材电影在讲述当代战争故事、塑造时代英雄人物方面,还存在着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极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创作者们,绝对大有可为。

(编辑:阮佳)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