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动态新闻

《金沙江畔》,铺展长征壮阔画卷

时间:2017年08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 华
0

纪念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历经三年打造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

《金沙江畔》,铺展长征壮阔画卷

  “北上,北上,铁血雄心,谁可阻挡……”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7月28日,国家大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迎来首演。该剧由作曲家雷蕾,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指挥家张国勇,导演廖向红领衔打造。

  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改编自红军作家陈靖创作的同名小说。从小说,到评剧,再到电影,《金沙江畔》可谓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明启感慨:“一听《金沙江畔》改编为民族歌剧,就觉着一定得来看。这部歌剧分量到位,设计得也非常好,虽然是全新创作的,但它又继承了传统。”

  “没这么广泛地使用过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都有同感,无论是音乐还是演员的表演,抑或舞美都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效果与主创团队的用心分不开。主创团队在歌剧《金沙江畔》的创作过程中,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图片史料,更本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赴当年红二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取道藏族聚居区的路径进行采风。他们将独具康藏色彩的音乐、文化、自然风光等融入到歌剧创作中,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再加工,使得歌剧《金沙江畔》无论在音乐的旋律性还是舞台视觉上,既铺展出红军长征的壮阔历史画卷,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雷蕾将赴康巴地区搜集的弦子、山歌、舞曲等大量藏族音乐素材,包括当地人传唱的一些小曲,运用到创作中,丰富了全剧的音乐色彩。“我前几部歌剧的创作没有这么广泛地使用过民族民间音乐素材。”雷蕾说,而在这部歌剧中,她还将江西民歌、昆曲等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赋予全剧音乐强烈的戏剧感染力。

  在歌剧的改编过程中,冯柏铭、冯必烈在充分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根据歌剧艺术的特征,强化音乐性与戏剧性,并以生动的人物刻画、打动人心的情节,彰显伟大的长征精神。冯柏铭表示,民族化,就是要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通过我们主创团队的努力,通过国家大剧院的全力打造,相信这部歌剧一定会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希望将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跋涉’刻画在观众的心中”

  《金沙江畔》全剧共分为八场,加上序幕和尾声,剧情结构庞杂,人物众多,集中表现该剧的戏剧张力是主创团队关注的焦点。

  舞台呈现上,廖向红将戏剧张力着力体现在红军长征的“跋涉”感上。红军在枪林弹雨中的“跋涉”、面对敌人及险恶环境时寸步难行的“跋涉”以及尾声红军大军远去的“跋涉”等场景。与此同时,舞台实景与多媒体投影完美融合,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金沙江的浩瀚、黑堡崖的险峻,以及火烧金沙城的惊心动魄和刑场上的残阳如血,也通过富有厚重感与历史感的舞台视觉,体现出红军艰难跋涉与康藏高原自然环境的“质感”。

  “我看过关于长征的很多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但是真正沿着红军长征的道路走过以后,才更加感受到长征的不易与艰难,那时候的红军战士,无论是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艰苦环境中,还是在缺衣少粮,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的危险里,都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廖向红说。

  而在音乐方面,雷蕾为剧中主要人物谱写的咏叹调与重唱,充满了戏剧张力与情感力量。其中,在断粮断水的危急关头,由男主人公金明唱响的咏叹调《炊断粮》,既表现出这位红军先遣团团长的忧心如焚,也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信念立于舞台之上;女主人公卓玛多次咏唱的主题歌《格桑花》,不仅蕴含着地道的康藏色彩,且纯净优美的旋律沁人心脾。与此同时,作曲家为大土司桑吉、卫生队长金秀等角色量身打造的咏叹调,或深情感人、或慷慨激昂,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剧中人物卓玛的饰演者王丽达第一次在歌剧中饰演藏族公主这样的角色,非常吸引她,前期通过看剧本、看电影、评剧,以及了解藏族人的习俗等,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和功课。“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单靠外在的形体动作是不可能打动观众的,一定是真实的情感支配行动,在真实情感的支配下,一切动作都是合理的,而不是刻意去表演。”王丽达告诉记者,现在经常哄孩子睡觉之后,开着台灯,戴着耳机,还会把卓玛所有的音乐,从头到尾过一遍。

  《金沙江畔》是国家大剧院继原创歌剧《方志敏》、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之后推出的“红军三部曲”中的又一重磅力作。十年来,国家大剧院坚持艺术为民,创作推出了一系列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中国原创作品。2015年恰逢方志敏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推出原创歌剧《方志敏》;2016年,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四年精心打磨的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上演。

  “早在2015年8月,国家大剧院就开始着手策划‘军民鱼水情’题材的歌剧作品,献礼建军90周年,最终以《金沙江畔》的呈现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少数民族同胞深厚情谊,并希望通过该剧的创排唤醒几代中国人对于民族歌剧的记忆。”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表示。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