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沙飞:用光影感动生命的行动派

时间:2017年09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森正
0

 

 战斗在古长城 沙 飞 摄

  渔光曲 沙 飞 摄

 

  “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是著名摄影家沙飞对自己的寄语。从危机四伏的南澳岛,到现代化都市上海,再到烽火连天的河北阜平,他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用短暂的一生为我们创造了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

  8月25日到9月26日,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光影岿然——沙飞的艺术·理念·行动”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呈现,而沙飞也成为北京画院品牌项目——“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中的第一位摄影艺术家。此次展出的百余幅作品全部由沙飞之女王雁提供。展览以“沙飞的行动”为切入点,根据沙飞对摄影主题关注的转化,分为“黑白影社”“视线转移”“聚焦抗日”三个板块,从不同的角度串联起沙飞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理念与摄影创作,多维度地呈现沙飞的艺术人生与成就。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艺术家之一,他强烈的个性气质和艺术视角、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超前的宣传意识都深深地融入他的作品中。可以说,沙飞不仅是一个艺术家,更是一个战士,一个媒体人。

  将生命的感动灌注摄影艺术

  艺术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生命的,摄影艺术亦是如此。沙飞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着他对自己、对祖国、对穷苦人民强烈的情感关照。无论是深厚的社会关怀,还是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或是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他都将这些情感体验化作镜头下的一景一物,诉说着他对生命的感动。正如评论家洪雪孙说:“沙飞先生已经把强烈的生命元素灌注到摄影艺术中去。”

  早在黑白影社时期,沙飞的作品就流露出他对“人”的关注。他善用柔和聚焦,利用人物和风景的对比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流动美,在和谐中表现他对农村劳动人民和自然风光的热爱。《渔光曲》中朴实的捕鱼人和宁静的乡村环境,《绿波留恋浣纱人》中沉静的树枝下两位妇女与河中的涟漪相互辉映,表现出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想象。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初期,参加黑白影社让他学习到了各个流派的摄影手法,并融会贯通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同时他把主要关注点聚焦在乡村,通过镜头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1936年8月,沙飞前往上海。随着日本人加紧对北方的侵略,社会弊病和国家危机成了许多进步的艺术家关注的主题,沙飞也把自己的镜头转向了工人阶级和他们的生存困境,“披露不公、歧视及不合理”成了他摄影的新使命。在著名作品《人力车夫》中,沙飞利用对角线进行特殊的光线处理,通过侧角度的使用,以旁观者的视角拍下了缩在黄包车一角吃饭的车夫。黄包车的庞大和车夫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形状对比,仿佛诉说着工业化城市中物与人的异化和劳动者生活的辛酸。

  “这个时期,沙飞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把摄影当成揭露社会的武器。”展览策划编辑刘霄说。可以说,沙飞创作的各个时期,都把自己的情感化作对生命的感动,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让这些作品更加有分量。

  枪林弹雨中记载光辉历史

  随着全面抗战的展开,沙飞又把自己的镜头转移到了纷乱的华北平原,从事长达将近8年的战地摄影。他把自己的镜头当作武器,既记录下了战争的历史,也用摄影为我军战斗添了一把力。

  沙飞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华北前线,整个抗战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最后时期。他把镜头对准抗战中我方战士的英勇无畏,对准战争的残酷,对准大生产运动,对准边区民生,甚至对准抗战胜利后的战俘,对准聂荣臻和日本孤儿,对准好友白求恩。他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了抗战的点点滴滴,用个人视角为我们保留了最真实的抗战史料。

  真实性和艺术性都是沙飞对于抗战题材摄影最基本的要求。他曾说:“因为摄影负有报道新闻的重大政治任务,所以一个从事战时新闻摄影工作的人,他除了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新闻记者收集材料的方法外,还需要有艺术修养和科学的知识。”为此,他每每不顾自身安危,亲临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把战争的场面定格在照片中。即便在战争的艰苦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而是将相对枯燥、单调的战地摄影凝练出艺术化的审美表现,进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战斗在古长城》中,他从侧角拍摄,把雄伟的长城和紧张备战的战士拍成一条曲线,衬托出战士守卫国土的决心,也表达了我国山河的神圣;在《白求恩日光浴》中,他更是通过特殊的光线处理和角度处理,为我们表现了一个随和甚至顽皮的白求恩。

  无论是中共党史还是抗战史,实际留下的图像资料并不多,沙飞却独具慧眼也独具匠心,将镜头聚焦于抗日战争,为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砺与热血留下了珍贵记忆,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梳理这段历史时,就更加认识到沙飞摄影作品的价值。

  行动至上的“媒体人”

  “为了强调沙飞身份的多重性,展览特别在二层展厅开辟空间,以呈现沙飞的‘媒体人’角色。展示了他在摄影之余,如何通过摄影、展览和出版等媒介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己改造社会、宣传理念的构想。”刘霄介绍。

  沙飞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摄影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他在《摄影与救亡》中写道:“‘唤醒群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但是,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数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决不易收到良好效果的。摄影即具备如述的种种优良的特质,所以,它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面对一张张生动真实而又残酷的照片,目不识丁的人也能为战士们的奋勇杀敌而感动,也能激发起保家卫国的热情。因此,沙飞超前地意识到摄影在抗战宣传中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行动至上的人,沙飞不仅亲临战场拍摄照片,还积极承担起宣传的任务。他先后在晋察冀军区举办影展300余次,包括大、中、小型影展和众多流动影展,在展览中把战斗信息传递给每一个看展的人,充分鼓舞了士气。同时,他还投入巨大热情创办了《晋察冀画报》,用生动的图片去鼓舞人民大众。6年历史中,画报出版了13期,印刷近32000份,传播到延安、重庆等地,不仅保存了抗战的珍贵底片和材料,也充分发挥了传播的作用,激发了人民的抗战意识。作为“媒体人”的沙飞,具有超前的媒体意识和传播意识,通过摄影为抗战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无论是作为艺术家,作为一个战士,还是作为媒体人,沙飞都在用他小小的镜头为祖国、为人民“书写”着对生命的感悟,并用一幅幅作品去感动生命。“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艺术家之一,沙飞的美术史价值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说。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