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新、最好的方式推广戏曲文化
——访十九大代表、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小香玉
小香玉与孩子们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提到豫剧,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经典唱腔,这也是十九大代表,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小香玉唱得最多的豫剧段落。“它比较有符号性,能代表中国戏曲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一方面能传播正能量,一方面也是在激励、鼓舞我自己。”小香玉说。她一直致力于借助《花木兰》,让更多的人喜欢或了解豫剧,以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小香玉原名陈百玲,出身梨园世家的她可以算是艺术世家第三代,爷爷陈宪章是剧作家,奶奶常香玉被誉为豫剧大师、爱国艺人,父母也从事戏剧相关工作,但丰富的家庭资源在小香玉的成长道路上并没有给她太多助力:考上艺术学校,家里不让去念,“他们都知道这个行当里有太多不容易,想让孩子轻松一些”;1985年首次参加央视春晚以后,小香玉意识到自己缺乏很多戏曲以外的东西,想要到北京学习声乐、音乐理论充实自己,家人也不支持。
“家人越是制止,孩子越是愿意去做”。被劝阻去艺术学校的第二年,小香玉又悄悄考上郑州市戏曲学校,这一次家人没有再阻拦。1980年,小香玉毕业分配到郑州市豫剧团,开始主演《木兰从军》。1982年,17岁的小香玉因出演《花木兰》一夜成名。“那会儿是戏曲很好的一个时代,观众愿意看,市场火热,出现了一批培养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青年艺术家,这得益于时代机遇。”
性格开朗泼辣的小香玉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面对传统戏曲面临的挑战,她致力于把现代元素巧妙地糅合到传统豫剧中,使豫剧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并于2012年制作了首张豫剧专辑《相知香玉》,由此也引来的一些争议,对此她很淡然。“几十年前的戏曲环境、渠道和现在不一样了,我希望通过我的创新,让豫剧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场所演出,不仅是戏剧舞台,还可以是综艺舞台,不仅是在国内,还要走向国外,让戏曲艺术生命力得以保存,并且更加旺盛。”小香玉说,“无论手段如何变,豫剧的原汁原味不会变。”
除了通过时尚的形式演绎戏曲经典唱段,一直奔波于舞台前线,秉承“演出为观众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的小香玉还意识到:中国强则少年强,戏曲强则青少年强。1994年,她义无反顾地自筹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专门招收孤儿和“山里娃”的山西省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并出任校长。“奶奶曾募捐义演为国家捐献一台飞机,我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做点事情,这是家风的传承、榜样的力量”。
开车行驶几万公里,到山西山里跑招生的奔波,缺乏资金的苦恼……如今当被问到从演员转变为校长过程中的困难,小香玉带着她惯有的爽朗,不以为然地说:“哎呀,也不难。当你特别真诚、真心、真干一件事的时候,这些困难就都不是太大的事儿,都能面对。当然肯定是有很多外人所不知道的付出,但这也没啥可以选择的,因为你已经选择了做艺术教育。 ”小香玉的坚持努力,让学生从几十人壮大到几百人,2001年学校也从山西迁至北京。2010年,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成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
为了响应中央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号召,小香玉带领学校师生精心打造了一批戏曲校园文化精品剧目,以此挖掘戏曲文化承载的育人功能,传播戏曲文化。最近,学校的学生们上演了一出儿童版大型豫剧《花木兰》,通过这次舞台实践,小香玉希望将“讲台、舞台、平台”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排这出戏的时候,孩子们能从中学到花木兰的勇敢、善良、孝顺父母的精神,在戏曲创排过程体会到吃苦耐劳、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最终在舞台上传递传统文化精神。”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2016年,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扶持传统戏曲,小香玉深刻地感受到现在大家对传统戏曲、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了,关注度也高了。“前天学校的孩子们为星光大道录制了一个3分钟的《花木兰》唱段汇编开场,明天央视11频道要来录学校的戏曲节目,后天要录整出《花木兰》。”小香玉高兴地说,“现在社会很重视孩子的戏曲教育。”
伴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小香玉利用微信平台录制了《小校戏曲学堂》视频节目,她本人或邀请名家讲解相关基础知识,以此传播戏曲文化,发扬戏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我而言,文化自信就是要把豫剧做好、做大、做强。”小香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