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动态新闻

《闽宁纪事2022》: 主流纪录片的“小正大”探索

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韩飞
0

《闽宁纪事2022》:

主流纪录片的“小正大”探索

《闽宁纪事2022》海报

  2020年伊始,作为同步记录闽宁协作的影像工程,编年体纪录片《闽宁纪事》以每年一部的频率,小体量、持续化推出,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上鲜活真实的影像样本。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前夕,该系列作品推出第三部——《闽宁纪事2022》,包括《爱在山那边》和《山海新农人》两集,每集30分钟,分别讲述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二十多年的支教帮扶故事,以及闽商在援宁工作队指导下,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闽宁纪事2022》探索实践了主流纪录片“小正大”的方法论,即尝试立足小切口,聚焦小人物;传递正能量和正向价值,现实感强,基调温暖;背靠大主题、大时代,展现大视野、大情怀。

  闽宁协作自1996年实施以来,已经历26年。这一机制走出了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路,是具有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成功范例,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领域和故事。《闽宁纪事2022》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教育和产业帮扶方面的两个小案例切入,立足过程性叙事,在长期的观察记录中,以时间为线索,以小见大,展现乡村的发展变迁。

  纪录片是时间的艺术,也是如何与被摄主体沟通和相处的艺术。摄制组延续了“扎根记录”“沉浸跟拍”等田野观察方式,在宁夏拍摄6个多月,最长单次连续拍摄时间超65天,并与故事主人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正是这种长时间持续跟踪记录和与被摄主体的亲近关系,才捕捉到许多真实、生动的情节与冲突。作品尝试将纪实性、情感性和故事性有机融合,主人公在近距离下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真实反应,以及片中主人公人生命运的改变,让原本的纪实美学基底融进了戏剧性色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大时代变化万千的一种折射。

  节目遵循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描绘社会转型过程中普通个体的命运轨迹,勾勒出人性的弧光。不论是“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的支教团青年学生,还是扶持宁夏农民培育食用菌的闽商曾仲明,抑或是从普通女工成长为工厂管理者的农村妇女马燕,他们都是面对挫折坎坷时努力奋斗、轻不言弃的平凡小人物。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节目则打破了“脸谱化”,不再为人物强行附加主角光环和完美无瑕的角色外衣,而是以更接地气、更加客观立体的方式将人物具象化还原,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如支教女生段颖会因教育方式不被母亲理解而崩溃落泪、马燕会因和同事的管理理念不合而发生口头争执,这种情节和情绪转折,增强了观众的情感代入,激发与主人公的共情。

  在叙事基调上,《闽宁纪事2022》以润泽人心、启迪人生的温暖现实主义,聚焦人物的成长蜕变、职责担当、精神传承等主题,以“成长”为主线,以“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展现五味杂陈的普通人生活中发掘出人性中的善良美好。如支教团教师周博语为劝解当地学生马学平不要因家中变故而松懈学习,不得不表现出严苛的态度和强硬的语气,继而产生冲突和摩擦,但经过多次真诚的沟通交流,彼此之间不仅增进了浓厚的师生情谊,也都获得了一定成长。可见,节目中的现实主义逻辑既不是脱离社会基础、遮蔽时代困境的“乌托邦现实”,亦不是瞄准边缘化、负面性内容的批判现实,更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廉价同情,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体察生活中的不如意,以更具智慧的方法化解难题,向阳而生,在正向的情感张力中激发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扶贫事业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精准型模式转变,教育改革和产业振兴逐渐成为其间的重要命脉。纪录片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融入创作内核,从乡村发展的源头入手,为建设美丽新乡村、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提供启示,体现了主流纪录片的建设性取向。如《爱在山那边》就以教育为主题,在讲述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故事中表现出他们不惧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和情怀;《山海新农人》则选择了产业经济这一命题,在记录跨地域扶植宁夏食用菌栽培的过程中昭示出该产业可观的发展前景。

  新时代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创作,三个关键问题值得格外关注:首先,在创作手法层面,纪录片人如何获得和呈现真实鲜活、生动翔实的纪实影像;其次,在表现主体层面,纪录片如何发挥“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的功能,展现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见证他们追求美好生活、奋斗圆梦的生命轨迹;最后,在价值观照层面,纪录片如何履行“国家相册”职责,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做新时代的记录者和引领者。三年三部,《闽宁纪事》系列纪录片完成了闽宁协作故事的持续记录和描写,以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张力、丰富的细节刻画表现了这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壮举,见证了福建宁夏“结对子”,帮助贫困人群摆脱穷根、奋斗圆梦的历程,是对时代的温暖回应和观照。

  此外,作为东西部协作的典范和样本,闽宁协作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因此,本题材也具有国际传播价值。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制播主体也可参考《柴米油盐之上》《走进大凉山》等成功“走出去”的中国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思路,让更多既是全球关注热点,又能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故事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