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抖音、快手、酷狗、微博8家网络平台共同承办的“云游非遗·影像展”正在各平台展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带来的“非遗热”添上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笔墨。
在短视频、直播以潮涌之势席卷现代人生活的今天,借助影像浏览、话题讨论、直播互动等方式提升非遗传播力度可谓应时之举。据统计,“云游非遗·影像展”自2020年开办以来,全网曝光量累计超58亿,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今年各大网络平台的视频展映数量将扩大至三千余部,精选视频片单在整个6月全网限免,降低观看门槛势必收获更多受众。集合海量精选的非遗视频资源为观众送上优质的精神大餐,同时组合流量优势和创意玩法,以任务和游戏形式推广非遗,挖掘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故事,使非遗从文字符号变成了可见、好玩、有故事的生动内容,这样的传播受到欢迎是预料中的事情。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做了独特的设计,既有适宜未成年人群观看的非遗影像加入网络平台内容池,邀请非遗传承人制作教材视频以便家长和青少年共同体验,而且视频推送中也不乏优秀的青少年非遗传承人榜样的故事。非遗的大门向青少年敞开,优秀传统文化以时尚的方式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也可算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种便捷、普及的教育方式,将“非遗进校园”逐渐扩展为“非遗走进人生”。
传播需要话题、热度、流量,而科技赋能带来非遗的普及传播,其贡献是巨大的。正如“云游非遗·影像展”等系列活动乐享的成果那样,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非遗通过新兴科技手段逐渐走向大众,更直观地被人们所了解、所体验,有的还有效地转化为有内涵、有温度的产品走进和融入了现代生活。与此景观对应,自然引发出新的思考,即:相对于新的传播带来非遗的普及率提升,如何将普及引向深入,使非遗不仅“热起来”,而且更深地“扎下去”,让非遗更连续、更完整、更立体地呈现出来并融入建构现代文明、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无疑是科技赋能非遗传承发展的更深层课题,也是必将会面临和亟待破解的崭新课题。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化中华文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无疑是重要引领和启迪。对非遗的传播和普及无疑是重要的,“热起来”将有利于扩大了解、吸引兴趣,并进一步凝聚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共识;但是,非遗是有历史沉淀、传承脉络和以连续在地的生活环境为支撑的。因此其传承发展显然不能止于“热起来”,还要“扎下去”,在深入研究基础上推进“两个结合”,引导文艺工作者从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美学精神等层面,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正确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丰富支撑和方式,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图谱。
每一项流传至今的非遗,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脱离历史传统谈非遗传承,就像把端午节只理解成吃粽子一样苍白无力。如果对非遗历史一知半解,所做的物质的、技艺的、表演类的非遗就很可能只是保留了没有灵魂的躯壳。部分非遗项目从特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如来源于船工生活的江河号子、来源于薅草季节集体劳动的薅草锣鼓,剥离非遗活动的生产生活背景谈非遗,就难免陷入观众看不懂、传承人传不下去的尴尬境地。“热起来”之后的非遗,如何从历史文化内涵方面深挖下去,从普及非遗本身到传播非遗背后的文化积淀,乃至对非遗进行创新转化和当代活化,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衔接传统、建设现代文化的可靠进路。
更具体来讲,鲜花与掌声、流量与热度背后,不应该忽略的是,非遗传承需要坐冷板凳的毅力与决心,需要细水长流的积累与历练。在扩大影响的同时,如何精进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面临的现实难题。非遗借助新兴科技所获得的热度,如能及时抓取转化成为相关传承人的实际效益,也将为非遗的传承发展和现代转化助一臂之力。
活动是非常态的,而非遗往往存续于生活常态当中。影像展结束并不意味着非遗热的降温,倒恰恰反映出了科技融入生活、融入非遗的文化常态。在一系列政策支持扶持和各种活动、各类平台的助推加持下,当前非遗传承发展正迎来极为良好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包括在科技文化融合语境下研究把握新的传承发展规律和方法,无疑是文艺工作者新的文化使命。我们有理由期待,非遗将在新的时代热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