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蓀书百联之感悟:
对联,中华文化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近年来,著名学者、原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蓀(孙广举)在他搜集的数以千计的联语中,先后书写了五六百副,并选出百副付梓,集结为《生态·心态——孙蓀书百联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大家熟悉的宋人王安石的诗句。一个“总”字说明,起于晚唐蜀国的春节书写张贴对联习俗,至宋已蔚为大众习俗。而据敦煌发现的简牍,精致的对联更早已经出现。后历千年尤其明清以来乃至民国时期,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景观。
孙蓀对对联的认识,亦有发展变化过程。起初在他看来,对联不过是民俗文化和礼仪节庆文化的点缀品,或者是诗词对仗格律的衍生物,雅颂而已,无关乎风,意思不大。虽然他偶然会被对联内容所吸引,但很少细思深究过。近年因为痴迷书法,经常在解决怎么写之前,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孙蓀又不期然与联语相遇,遂发现自己险些轻视了中华文化这一独特的精粹。
在孙蓀看来,崇文、尚诗、重书(即书法)的中华文化沃壤创造了对联,其美妙者乃文之精、诗之粹、书之妙,文、诗、书多维美学元素叠加,凝聚而成中华文化王冠上的璀璨明珠。因为书法,使本就有极大文学凝聚力与张力的联语,再次产生了艺术裂变。
诗本心迹,书乃心花,联语被笔墨乃至金石珍木镌刻铸造,再次、三次诠释,珠联璧合,聚焦而生裂变。书写以后往往雕刻于楹柱、厅堂、金鼎、巨石之上,视觉乃至整个感觉空间被极大拓展。
由此孙蓀感悟到,何以对联成为诗家之胜场,书家尤其名家之平台;成为热闹场景与安静书斋、贵重之地和平民居所共有的文化元素;既为诗学又为书学之分支,乃至学问家哲学家之课题,集聚而成中华文化的独特篇章。就内容的丰富性而言,中华对联几乎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生活的又一种百科全书,涉及方方面面。
对联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特殊品类,反映了各个时代共同的和有差异性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精神。其中有与时俱逝的应当退出历史舞台的“陈旧”,更有贯通甚至超越时空的历久弥新的精华。据此,孙蓀该书着重选了三类作品:旷怀天地之大道简言、点化自然之微妙趣语、通感万物之咏叹警句。在面对文字的激动之后,孙蓀把激情挥洒、凝聚在书法创作中,把文字的诗情画意、思通妙悟,寄托于翰逸神飞之中,努力使笔墨姿态、美学韵致,特别是精神气息,传达出对书写内容的体悟。
孙蓀书法作品。
释文:“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孙蓀书法作品。
释文:“浪花无际 沙岸有痕”
孙蓀书法作品。
释文:“春秋雨露 南北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