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事聚焦

“梅花奖”评选对弱势文艺群体的关注

时间:2013年07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推人才就要有大胸怀

——“梅花奖”评选对弱势文艺群体的关注

  “今年梅花奖参赛的话剧作品很是喜人,一是报名的人数多,二是好戏的数量多,品质有了保证。从参赛结果来看,参评的话剧演员共产生了3个一度梅、1个二度梅,较往年可谓话剧的大丰收。遗憾的是,获奖演员均来自体制内。”《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对记者说。今年的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虽已告一段落,但从评奖期间到赛后,关于梅花奖推荐渠道,以及如何给体制外演员更多关注等话题的讨论,记者却依然常有耳闻。赓续华表示,主流话剧以外,其实还存在着一个非常庞大的小剧场话剧队伍,而这一群体也亟待梅花奖的关注,这对于引导小剧场话剧创作,推动小剧场话剧出人出戏将发挥重要作用。

  “评奖不是目的,梅花奖设立的根本是推动出人出戏。”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告诉记者,这里指的“出人出戏”,当然也包括来自体制内外的演员。其实,中国剧协近几年一直在关注体制外演员的生存状况,鼓励民营戏剧团体演员申报梅花奖。据透露,像来自山西临猗县眉户剧团的眉户戏演员闫慧芳、越剧界的萧雅、豫剧界的王红丽都曾以民营团体演员身份申报过梅花奖,而且民营单位是计划单列,不占用各省的两个名额。“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解决一个推荐渠道的问题。”季国平说,在此之前对于体制外的民营剧团曾有过一个推荐的平台——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作为民营院团演员参与梅花奖评选的一条重要渠道,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都会挖掘出1到2名优秀的民营戏剧院团演员参评梅花奖。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近几年因为各种缘故,戏剧节暂时停办了,以至于这条对于民营剧团而言弥足珍贵的通道也暂时中断了。让人欣喜的是,据季国平介绍,最迟明年有望重新恢复这个平台,中国剧协已经为此在积极努力。

  季国平说,我们欢迎民营小剧场界的优秀演员加入戏剧表演梅花奖的评选,而且将来可能会为这部分演员增加一个申报名额。同时,也必须清醒地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对于这些演员的表演如何评价,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遴选,这很重要;而且我们也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浩瀚的民营小剧场里,其实大部分采用的是制作人中心制,很多演员都是从大的国营院团中抽借过来组成的临时班底,一些优秀的演员本来就是体制内的。季国平表示,中国剧协将与有关方面探讨这个话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难题的相关可行性方案。

  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戏剧评论家王敏认为,对小剧场话剧的重新关注,可能缘于我们这些年对于话剧创作某种程度上存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国家倡导的非遗保护理念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戏曲,尽管中国话剧是一种舶来品,但其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社会性,比如《霓虹灯下的哨兵》《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和女人》《黑石岭的故事》《生命档案》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曾并一直为大众提供着美好的精神食粮。近年来,小剧场话剧异军突起,延续了话剧的艺术传统,又发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应该引起重视。

  实际上,小剧场话剧创作的确产生不少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如《驴得水》《蒋公的面子》等。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对小剧场话剧来说,一开始大家可能都在一个层面上起跑、挣扎,在一个层面上做原始积累,现在已经出现了分水岭。王晓鹰说,观众需求的变化正在推动戏剧创作逐步呈现层级化,如今的小剧场里已经出现很多年轻的戏剧人不甘于仅仅是迎合的简单的娱乐诉求,沉吟在商业氛围里,而是更加具有艺术追求、实验精神、文化思考和人文内涵,而这个时候,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支持,年轻人的创作才华、对于戏剧的那种热爱该如何保护,这或许该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记者 王新荣)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