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电影> 电影评论

《金陵十三钗》:讲了一个好故事

时间:2011年12月22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周南焱
0
  2006年,文学策划周晓枫把好友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推荐给张艺谋,至今已有五年。这五年间,张艺谋执导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口碑不佳的《三枪拍案惊奇》和《山楂树之恋》两部影片。与此前张艺谋执导的商业片相比,《金陵十三钗》上映以来,收获了较多好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自《活着》之后最好的作品。甚至有人赞誉,该片是近10年来最好的国产商业大片。在国产大片普遍声誉欠佳的环境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成功,能给中国电影人带来哪些启示?

  1 刘恒参与创作 剧本打磨四年

  很多评论者认为,《金陵十三钗》能够获得成功,剧本的贡献最大。这一点即使张艺谋也不否认。这个剧本打磨了4年,知名编剧、作家刘恒被请来与严歌苓一起创作。《金陵十三钗》的创作过程并非坦途,据刘恒透露,故事都发生在教堂里,而自己对教堂所知甚少,因此,他跑遍了南京以及江南的教堂,感受教堂的气氛。这一段江南采风,让他“沉睡的灵感有了活力”。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刘恒一度把自己封闭在京北深山里。写作屡屡受阻,剧中十三钗为什么最后愿意牺牲自己换下女学生?他说这个问题让他感到困惑,第一稿成了废稿。第二稿写作期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这场灾难不仅让刘恒受到震撼,枯涩的文思也被激活了。“受困于敌寇的人,和废墟下苦苦求生的人,所有相濡以沫之举都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效,催人泪下又必在情理之中。”在第二稿的基础上,严歌苓又进行了一次修改。

  周晓枫还透露,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一些专家和读者曾被请来给剧本提意见:“张艺谋抗击打能力特别强,被批得‘鼻青脸肿’,他全当做了泰式按摩,还有舒筋活血通淤的喜悦感。”类似的剧本批评会进行了十几次,为的就是把剧本打磨得更完美。

  张艺谋感慨,这是他当导演20多年来碰到的最好的一个剧本。当国内观众不满于很多大制作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的时候,《金陵十三钗》恰恰讲了一个丝丝入扣的好故事。“严歌苓的小说提供了戏剧冲突的内核,而刘恒的剧作又非常有智慧,他了解历史,也了解大众的需求,懂得把握艺术分寸。”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南京大屠杀的题材风险是很高的,编剧很容易出问题,但他们二人的组合确保了电影的人文品质不降低。

  2 彰显人文内涵 节制商业诉求

  著名老导演翟俊杰是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成员,他透露,在审看《金陵十三钗》时,所有审查委员都被电影深深地感动。“影片的角度非常独特,通过刻画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楼女子,展现了人性的光芒。”翟俊杰动情地表示,“这部电影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看完后人物仍在脑海里萦绕。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说教,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中华民族的气节。”

  《金陵十三钗》展示了妓女的舍生取义,洋人入殓师由平庸到伟大,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同为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里也有相似的描摹,但《金陵十三钗》更具有说服力。“电影没有拍摄大规模的攻城战争场面,主要聚焦于人物关系的变化,成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饶曙光认为,特别是贝尔扮演的洋人角色,并不是那种西方救世主式的英雄,而是从一个贪财的平凡角色最后变成了舍身救人的英雄,角色转变显得真实可信,也让中国观众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秦淮妓女和教会女学生从最初的本能排斥,到最后相互理解,故事逻辑合乎情理。

  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张艺谋把一贯的视觉风格糅进了《金陵十三钗》。“教堂彩绘玻璃打碎的特写镜头,秦淮妓女登台唱《秦淮景》的段落,扯下窗帘裹胸的动作以及那段床戏,类似的场景都有明显的商业诉求。”饶曙光认为,但这些商业元素巧妙地融进故事当中,观众并不觉得过于突兀。事实上,这部电影里,张艺谋以往惯用的视觉元素已经用得很少,所用的这些商业元素也只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

  在张艺谋过去的古装大片里,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往往充斥着艳俗的画面,饱受观众诟病。相比之下,《金陵十三钗》却显得十分节制。“这部电影在人文表达和商业诉求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张艺谋确实很有智慧,懂得怎样跟大众交流,提升了中国大片的品质。”饶曙光说,影片既有战争场面的视觉奇观,也有人性的展现,两者结合得恰如其分。

  3 找准商业大片主流价值观

  “最让我动容的是妓女们集体演唱《秦淮景》那一场景……那种在生死大限到来时瞬间爆发出的凄美之感,当歌声响起时我热泪盈眶。”作家王斌在微博上激动地为老朋友张艺谋喝彩,认为《金陵十三钗》达到了目前国产大片的最高水准。他曾担任张艺谋《活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文学策划。在他眼里,中国商业大片从《英雄》到《金陵十三钗》,经过10年的徘徊,终于摸索到一条正确的路子。“那就是在影片里表现主流价值观,在正义、善恶方面黑白分明,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这种价值观。”

  此前,一些国产大片在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纠结,把艺术片的探索装进商业片的外壳里。“比如《投名状》,艺术水准很高,但最大的问题是,导演陈可辛把个人对人性的感受拍进了电影,讲述朋友不可靠则反目成仇。”王斌说,这种价值观可以在艺术电影里表现,但在投资好几亿元的商业大片里表现,很难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同。

  实际上,《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古装大片在价值观的表达上非常混乱,表现的大多是阴暗、负面的价值观,如宫廷仇杀、亲族相残等情节,招致观众的强烈反感。“当时,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延续着自己的惯性,以纯文学为依托,把此前艺术电影的模式移植到商业大片,就显得比较拧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说,这种大片模式不可能持久,走下去就是一条死路。

  从冯小刚的《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国产大片开始转向,体现的都是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在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中,控诉日军的残暴和兽性始终是主调,《南京!南京》在控诉的基础上,试图表达一点个别日军士兵的良心未泯,但显得一厢情愿和不伦不类。《金陵十三钗》中也有揭露和谴责的一面,但并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把主要笔墨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上。

  “商业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符合大多数人的情感需求,任何商业电影跟主流价值观对抗,都是没有出路的。”饶曙光认为,电影毕竟是大众艺术,要让大众对人性、对未来抱一种希望,追求温暖和温情,“主流价值观表达了一种理想,人人都愿意接受,不那么阴暗、消极”。

  4 沉重历史里小人物更动人

  《金陵十三钗》涉及重大历史题材,但影片里的正面角色都是小人物,秦淮妓女、女学生、洋人,没有一个大人物。而在以往的古装大片里,帝王将相充当着绝对主角。“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更让观众觉得亲切。”电影研究专家蒋勇说,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金陵十三钗》,这些国产大片表现的都是大历史里的小人物,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要是电影再现宏大的历史,那还不如去读历史书。在电影里表现小人物,符合艺术规律,观众更能够投入角色。”饶曙光说,像《金陵十三钗》里佟大为饰演的军官,不管是否出于虚构,在满足观众情感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影片中,女学生成为“家园”的象征,中国军人和秦淮妓女保护女学生,像保护自己的家人那样做出了无畏的牺牲。“中国人重视亲情伦理,在相濡以沫中找到精神家园,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事实上,虽然《金陵十三钗》请来好莱坞明星出任男主角,片中英文台词超过三分之一,特效也请国际班底来制作,却并不让人觉得生硬。蒋勇认为:“这部影片向国际商业大片迈进了一大步,但不是国际大片绚丽的巨额投资、华美造型、盛大场面的视觉奇观,仍然是本土小人物视角,没有刻意迎合西方观众。”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张艺谋、冯小刚等人纷纷转向近现代历史题材。“无论是《金陵十三钗》,还是已开机的《一九四二》,以及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这三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点,即故事都发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张艺谋、冯小刚、王全安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近现代历史。”影评人韩浩月认为,古装大片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而近现代历史题材还有很大发挥空间。

  这些近现代历史题材都非常沉重,但更能融入导演个人化的东西,也能表达民族的历史。“古装大片跟今天的观众没有任何关系,但近现代历史题材却能引起观众的反思。”饶曙光说,这类国产大片不可能很娱乐化,往往会回到人文诉求上来,题材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以视为国产大片的一次集体转型。

  背景

  国产大片走过十年

  2002年初,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在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宣告了国产大片时代的到来。今年恰好是第十个年头,张艺谋又携战争大片归来,掀起了新一轮的观影热潮。这十年,国产大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电影市场也从低谷逐渐上升,变得欣欣向荣。国产大片,这个名词无论好坏,已经成为过去十年中国大众文化无可忽视的一个奇观。

  特定时期大片救市

  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电影市场曾陷入空前的低迷。2000年全国仅8亿元票房,中国电影的生存困境愈发严重。2002年,古装大片《英雄》以2.5亿元的收入,让中国电影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业内人士认为,《英雄》开启的中国大片时代让民间资本蜂拥而至,也为电影行业勾画出一个暴利的想象。

  继《英雄》之后,《无极》、《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诸多大片陆续上映,也形成了国产大片的商业化潮流。国内几大电影公司加入角逐行列,投资、演员阵容不断攀升,题材却依然以古装武打为主。蒋勇认为:“当时古装大片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得到认可,其他题材的片子基本卖不动,像《集结号》,国内票房很好,但在国外发行并不理想。”

  从商业角度来讲,古装大片的兴起有其必然性。饶曙光认为,当时国际市场认同这种类型片,国内观众看到此前国产片看不到的视觉奇观,也觉得新鲜。假若没有这些大片,内地的商业电影市场就无从谈起。“但这类古代题材只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在情感上跟现在的观众没有任何交流,最终在国内外市场都会萎缩。”此外,国产大片虽然带动了市场消费,但大片对档期、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垄断,进一步压缩了中低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间。

  古装大片日渐颓败

  然而,赢得了票房,输掉了口碑,几乎成了前几年古装大片的规律。不变的古代宫廷斗争,不变的江湖儿女,不变的人海战术,不变的恶搞经典,古装大片不断遭到批评。清华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尹鸿曾激烈批评《赤壁》:“一群被冠以角色名字的呆若木鸡的明星的堆积,一场场毫无节制的杀戮、打斗、血肉横飞和人海浩荡,一两场谄媚暧昧的艳情场面或者床上戏,一两段生硬造作的酒道茶道古琴笛子的所谓东方符号。”这几乎是古装大片的通病。

  今年的国产古装大片更是集体颓败,投资过亿的《关云长》、《战国》、《白蛇传说》、《杨门女将》,除了《白蛇传说》赚钱以外,其余都是赔本赚吆喝。还有《新少林寺》、《倩女幽魂》、《画壁》,其中虽然有些电影票房不俗,但口碑都不好。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认为,现在的古装大片过分看重明星,全然不管故事是否“漏洞百出”。观众们要的是好故事,并无意欣赏那一张张已经烂熟的明星脸。明星是有票房效应,但明星代替不了电影最核心的内容。

  古装大片尚未走到穷途末路,“中国商业类型片太少,古装大片依旧是重要类型片,现在急需的是创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急功近利,胡乱篡改、戏说经典,专门挑战观众的心理底线。”蒋勇认为,今年的《武侠》、《龙门飞甲》都在探索古装大片的新出路,只是效果还不明显。明年还会上映《王的盛宴》、《大闹天宫》、《忠烈杨家将》等古装大片,创作态度是否严谨,将决定其票房成败。

  成功大片关注现实

  当一批古装大片遭遇高票房低口碑的尴尬时,2007年底,一部《集结号》扭转了以往国产大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打破了票房与口碑成反差的“怪圈”。继《集结号》之后,国产大片开始呈现出多类型、多角度地向主流市场靠近的态势。如《长江七号》中用科幻加喜剧的形式倾诉了一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尊重;《画皮》借古喻今,探讨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爱情、家庭、婚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中国电影从照搬好莱坞大片,开始转向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回归符合社会主流的情感体验。“每一部票房成功的电影都能看到社会主流情感的投射。”饶曙光说,“如陈嘉上的影片《画皮》,并没有延续鬼怪片的套路,而是讲了一个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与观众的心理是对接的。”《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影片侧重表现家庭婚姻和亲情伦理,也注重跟观众的情感交流。

  在不断摸索之后,国产大片在意识形态、技术水准上有了明显提高,逐渐走出华丽却肤浅的窄胡同,正在突破题材单一、故事幼稚的弊病。到了《金陵十三钗》,国产大片在叙事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继《金陵十三钗》起用贝尔担任男主角之后,《一九四二》也邀请好莱坞两大国际巨星担任外援。韩浩月认为,跟以往国产大片相比,这些大片充分运用商业化手段,来完成既有娱乐价值又有人文关怀的作品。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