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军旅文艺

文化软实力如何转化为战斗力

时间:2013年05月22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夏忠

  战斗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文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那么,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转化过程当中,抓手是什么?途径在哪里?

  把文化特质转变为部队官兵的精神特质。在“硬骨头六连”荣誉室里,一帧年代久远的照片常常令官兵们热血沸腾:1946年12月5日,毛泽东同志身着军大衣,在延安机场检阅为保卫边区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六连就挺立其中。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六连,作为八路军120师的一把尖刀,转战华北、西北战场,连队始终发扬“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战斗精神,以敢于冲锋陷阵、刺刀见红而威震敌胆。在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一身战功的六连是唯一两次夺得全军最高荣誉的英雄连队:1964年1月,该连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6月,在边境作战中作风勇猛、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感悟“硬骨头”“两不怕”“红色尖刀”精神,可以看到培育战斗文化,应该充分利用好部队长期积淀起来的战斗文化特质,并且努力让这种文化特质转变成为部队官兵的精神特质。具体说来,就是把一支部队特有的战斗文化传统,持之以恒地灌注于官兵的思想意识,点点滴滴体现在行为作风上,使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军事训练激发练兵热情,融入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激发创新活力,融入军事行动促进重大任务完成,让集体的文化特质充分洋溢在官兵的精气神上。

  用新兴元素助推军事变革。军队建设转型最关键是观念转型,最难的也是观念转型。当前,信息化转型条件下的战斗文化建设,尤其应该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目标,为战斗力充实新内涵、再构新结构、谋求新增长提供战略牵引、价值支撑和不竭动力。例如,某训练基地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战地文化,建立战地文化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网上俱乐部等,研发军事游戏软件,使传统的战地文化手段向新型的战斗文化转型发展;某集团军先后给演训部队配发野战便携式文化箱、野战影视播放系统和电子图书,为一线作战部队配备野战宣传文化车,建立起野战军事网络游戏室,使部队文化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这些实践告诉我们,要善于用文化建设牵引思想观念“革故鼎新”,使部队官兵突破思想局限、思路障碍,以新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研究新的战争样式,进行新的战争设计,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和战法创新,促进官兵素质“升级换代”,推动体系能力“聚合倍增”,切实把各系统、各要素和每个个体功能发挥到极致,确保核心军事能力最优化最大化。

  用“软杀伤”强化战争整体效能。在战争过程当中,采取文化的手段对敌进行文化攻势,进而从心理上、精神上、舆论上达到瓦解敌军、孤立敌军的目的,这一战争策略无论是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在现代战争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在给敌以严厉军事打击的同时,开展了连续不断地火线政治攻势,共向敌人散发各种宣传品数千万份,同敌人阵地对话千余次,对削弱敌军士气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代战争宽广的地域性和极强的政治性,要求军人必须具有对战场环境的文化感知能力,熟悉掌握敌方语言、民族习惯、宗教文化、战略意图、作战方法等,用战争的正义性、合法性争取国际舆论,用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增强软实力,用强烈的“亮剑”意识和“亮剑”精神慑服对手战争意志,用民族、宗教、优抚等政策征服对方军心民心,还要提高方法手段的信息技术含量、谋略策略水平,争取文化攻势的最大效益。同时还应该加强自身文化“防火墙”建设,用“中国梦”“强军梦”凝聚民族力量和军心士气,增强文化自信自觉,高筑起精神“堤坝”,提高对敌方文化渗透侵蚀的免疫力、抵抗力。

  (作者系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