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民间文艺> 资讯

遗产抢救刻不容缓 传统村落重中之重

时间:2013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鹿鹿
0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天津举行

李屹(左)与李家俊(右)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白 鹤 摄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莫保平 摄

  由中国民协和天津大学共同设立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于6月4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半岛公司官方网站入口查询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住建部村镇司司长赵晖,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副主席曹保明、潘鲁生、刘华,顾问郑一民、夏挽群、余未人、刘铁梁、常嗣新,专家刘锡诚、宋兆麟、向云驹、陈志华、阮仪三、孔桂仪以及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张志学、吕军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成立仪式。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突飞猛进,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消失使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随之灰飞烟灭,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濒临瓦解,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2012年4月,在冯骥才的倡议下,国家决定由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颁布了第一批64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在此背景下,经中国民协和天津大学批准,建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旨在从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上进一步推动与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全力配合四部局的相关工作。

  冯骥才在揭牌仪式上讲话。他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和,是活生生的地域文化,我国非遗项目多半是在村落,少数民族的非遗基本上都在农村。传统村落的瓦解使民间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今传统村落正在不知不觉间消亡,正在发出求救信号,希望我们施以援手。现在国家已经开始行动了,这个时候专家应该配合并支持政府和国家的工作,这就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的原因。

  仪式上,董伟代表文化部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对于传统村落保护有着重大的深远意义,这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由普查、记录、整理过渡到学术研究、理论思考及方法建构的更高阶段。他相信在冯骥才的领导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将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精髓,从而为实现党的十八大制订的文化发展战略,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对于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机构落户天津大学,李家俊表示欢迎与祝贺。他认为,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民族的精神价值,值得我们呵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将立足田野前沿,掌握动态现状,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应用研究,开展国内外交流,普及民众教育,最重要的是承担起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科学标准与学术支持的任务。而天津大学长期以来在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优势,围绕国家需求,依托建筑学科,成立了中国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他期待这两个中心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授牌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公布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详见本版),并从组织性质、思想宗旨、工作内容、联系方式4个方面阐述了中心的要点(详见本版)。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要点

一.组织性质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是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批准,依托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组建而成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机构。

  研究中心英文名称为:China’s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中心下设:1.学术委员会,指导中心工作;2.工作室,办理中心工作。

二.思想宗旨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基本是农耕史,村落是最根本的生活家园与社会构成。在漫长历史中,积淀和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无比深厚的精神创造和文明财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不同,千姿万态的村落文化反映着中华文化的灿烂与多样,同时又无可替代地体现着华夏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与本质。其中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是我们无比宝贵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接续不断的极为重要的传承载体。

  然而,近三十年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突飞猛进,村落出现瓦解、空巢乃至消失,并日趋加速,不仅致使大量乡土建筑、文化空间、农耕时代的物质性见证遭到破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亦随之灰飞烟灭;诸多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处于濒危。

  2012年4月在冯骥才先生倡议下,国家决定由四部局——住房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这一工作正在积极而有序地推进。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科学地推动历史上空前的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给国家与政府以必不可少的学术的支持和配合,乃是本中心建立的初衷与宗旨。

 三.工作内容

1.学术研究

  以人类学、建筑学、民俗学、遗产学、民间文化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建设,为我国传统村落的抢救和保护提供科学和有效的学术支撑。

2.建立档案

  调查、搜集和整理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料与文献,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数据化档案。

3.项目实践

  本中心强调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根据中国传统村落的特殊性,通过富于针对性和创造性的项目的开展,为我国传统村落提供保护范例,制定保护标准与方法。

4.推动交流

  建立关于传统村落动态性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反映传统村落的现状,传播各地传统村落保护的新观念新方法,加强全民的保护传统村落的自觉。

  广泛开展各种方式的国内外交流,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的进展。

四.联系方式

  1.地址: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邮编300072)

  2.电话:(Tel)86-22-27402057

  (Fax)86-22-27407360

  3.邮箱:chuantongcunluo@163.com

  4.网址:www.chuantongcunluo.com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委员名单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秋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魁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乌丙安辽宁大学教授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宋兆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刘锡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罗 杨中国民协副主席

向云驹半岛游戏官方登录社长、教授

陶立璠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苑 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张玉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张加万天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

朱 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

夏挽群中国民协顾问

常嗣新中国民协顾问

郑一民中国民协顾问,河北大学教授

曹保明中国民协副主席

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乔晓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余未人中国民协顾问

刘 华中国民协副主席

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李玉祥三联出版社特约编辑

马知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郭 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顾 军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