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民间文艺> 资讯

《印象·国乐》 民乐演奏家开口说话

时间:2013年08月27日 来源:北青网 作者:伦 兵
0

  相信昨晚来到国家大剧院的观众一定会感到惊讶,因为在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印象·国乐》中,平时以乐器演奏表达心声的民乐演奏家在舞台上开口说话了。他们不但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还要表演。这台融进了很多戏剧成分的“民乐音乐会”,颠覆了民乐观赏习惯。

  观众从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安检口开始,水下长廊两侧就有民乐演奏家在纱制的中国水墨画的布景前演奏。歌剧院的观众大厅同样有演奏家或吹笛或吹笙,指挥家刘沙坐在舞台的幕前,《印象·国乐》从刘沙的独白开始:“你今天为什么到这里来?是来听音乐会的吗?”随后,他带领全体演员首先向观众致谢,“有一种信仰叫国乐。”随后,正式的音乐从二胡演奏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开始,自我介绍并演奏一段作品,舞台上的布景也由多媒体配合演员的讲述而变化。十三段音乐中,每一段都会有人讲述,像是音乐的导赏,又像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独白。在《看,我在您身边》的音乐奏响时,演奏家们遍布三层观众席的每一个角落,吹奏乐以模仿鸟叫为主,仿佛百鸟在观众身边争鸣。

  表演形式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演出也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说话和表演原本不是民乐家的长项,说得多了或说得不好反而会影响观众对音乐的欣赏。原本能够用音乐表达的却让演奏家说出来,确实有些为难。最突出的就是冯晓泉和曾格格的二重奏,一位在演奏时另一位就在说,然后,俩人交换演奏与独白的位置,独奏被独白掩盖,成为附属品,直到真正的二重奏时,观众才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王潮歌的“印象系列”一直在创新形式,力图改变原有的欣赏观念。《印象·国乐》确实是改变了民乐演出形式,但得到的效果怎样呢?一位观众走出剧院后说:“原本不是他们的长项,却要尽力表现,有些话显得有些多余,民乐演奏还是要以民乐为主,用音乐说话才是最好的形式。”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