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美术> 资讯

特写:走进吴冠中画中的“点、线、面”

时间:2012年01月17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曾繁娟
0

  走进香港艺术馆四层的展厅,入口左侧素白的墙上写着:“点、线、面自家原料,自家色相黑、白、灰间红、绿、黄,自斟自酌自得意,今日且醉自家作坊里。”这是吴冠中彩墨画《吴家作坊》的自白。

  近日,获赠已故画坛大师吴冠中多幅作品的香港艺术馆推出“吴冠中——画·舞·诗”展览,精选20多幅作品,配合播放舞蹈、音乐等多媒体制作展现大师画作精髓。

  新华社记者日前专访了香港艺术馆虚白斋馆馆长司徒元杰,并在他带领下观赏展品。司徒元杰说,与以往不同,这次吴冠中画展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其作品中点、线、面的艺术元素,展示画家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演绎美感进行创作。

  “点”是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元素之一,可用来表现树叶、苔藓等具体对象,也可用作抽象的“点醒”元素。司徒元杰认为,这两者在吴冠中的画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大量红、绿、黄的‘色点’,是吴冠中画作鲜明的艺术特征。”

  结合本次的展品,他介绍说,吴冠中既用色点表现高度概括、简练的具象之物,如早期作品《水巷》,在素雅的粉墙黛瓦之间“镶嵌”似人间衣衫的彩点;更将色点作为一种形式美的抽象元素表现气韵和律动,如《朱颜未改》《维港写生》《东风开过紫藤花》等作品。

  特别是密布色点的《朱颜未改》,司徒元杰说,点是整个画面唯一的构成元素,已经精炼成纯粹的视觉符号。为这幅画,吴冠中写过一篇短文:“李煜哀痛地思念他失去了的豪华宫殿:只是朱颜改。流水留不住落花,落花留不住红,谁也留不住红。我浓抹重彩,一味显示朱颜未改,或朱颜不改,一厢情愿。”

  在司徒元杰看来,“这不单是先生的艺术点语,也是他的生命宣言”。

 线

  忆述童年所见,吴冠中曾说,“水波扩展的图像给我留下美的印象,也可说是我抽象美的启蒙老师。”司徒元杰认为,生于江南水乡的吴冠中对“线”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对于国画中的线条,吴冠中曾如是说:“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武器是线,用线构成画,用线营造深远,‘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皆凭线之功能,抒写意境。”

  本次展览中,《飞燕》《补网》《巢》三幅作品正是以线条承载美感表达。

  司徒元杰介绍说,《飞燕》用纤细、抽象的线条,突出燕群在空中往返穿插的神韵,《补网》通过横扫千军的大笔粗线,表现伏卧在水泥晒场上如巨大蛟龙的渔网,绝笔之作《巢》则使用了浓密交错的线条,除了演绎北京“鸟巢”体育馆建筑结构,还表达出晚年对人生尘网的怅然。

  此外,很多线条性强烈的花木植物也常见于吴冠中的画作中。司徒元杰说,通过《乡情与乡愁》等作品中攀缠的藤枝、蔓生的爬山虎,《树根》等作品中虬曲纠缠的枝干,不难感悟画家如何指挥线条。

  在他看来,吴氏花木植物题材画中最经典的当属《苏醒》,以苏州司徒庙内的汉柏寓意如屈原一样“独立风骨”的民族之魂,这也成为这一类作品的重要母题之一。

 面

  画坛一般认为,相对于西方,东方绘画艺术更着意于神韵捕捉,而对“面”的把握比较薄弱。司徒元杰说,吴冠中在这方面对国画现代化有重要贡献,即“处理舶来的立体块面”。

  被吴冠中喻为“最优秀的三个女儿”的经典之作《双燕》《秋瑾故居》和《忆江南》,正是对“面”的成功演绎作品。

  指着素白高墙充满画面的《双燕》,司徒元杰说,“如果要选一张最能代表吴冠中的画作,就是它”,画面中这种简单的长方形在视觉上表现出慑人气势,但又有含蓄之感,墙上画了一些直身的门窗,与前面一棵向上伸展的高树一起,正好跟横向的主构图相呼应,给人以稳重宁静的感觉,就如画家自己所形容的好像“端端正正、安详横卧着的女王”。

  其他两幅作品同以黑白对比、集合块面组合而成,《秋瑾故居》乌黑大门让人感觉悲剧默无声,《忆江南》则以几个墨点几条线勾出几块极素净的墙面,将江南之景和游子之情融于画中。

  据司徒元杰介绍,《双燕》《秋瑾故居》和《忆江南》三幅作品创作时间分别为1981年、1988年和1996年,正好体现吴冠中从具象到抽象、不断追求国画现代化的提炼过程。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