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之约·感恩与回报”座谈会现场
凤鸣九天,贤泽密水。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美誉“三贤”(春秋时期齐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四宝”(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这里当代文艺繁荣发展,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扑灰年画之乡”“中国文旅融合发展名县”“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诸多头衔。这里还是著名作家莫言的家乡,莫言文学和红高粱文化已经成为这里的亮丽名片。
这里,是山东高密。
6月10日,“红高粱之约·感恩与回报”座谈会在高密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名家齐聚高密,共赴“红高粱之约”,助推传播高密最美文化符号。
当“红高粱”成为文化符号
共赴“红高粱之约”,相约的是什么呢?半岛游戏官方登录总编辑康伟认为:“相约的是一种风景,我们大多看过红高粱的图像,又通过各种文艺作品构建起关于红高粱的想象,到高密可一睹红高粱之真实美景;相约的是一种精神,因为“红高粱精神”是作家、艺术家等值得继续、持续深挖的精神资源;相约的是一种历史,在高密这片土地上有很多红色历史,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相约的是一种生活滋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密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非常乐意亲近的、感知的;相约的是一种人间情怀,看着在这片土地上来往、奔忙、奋斗的人,作家、艺术家心里会生成很多文学艺术的想法,也许就会成就一部很好的作品。”
第二次来到高密的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此行感触颇深:“这里历史上曾有晏子、郑玄、刘墉等大家,有高密民艺‘四宝’,产生像莫言这样的大作家,这之间都是有渊源的。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认真了解、认真消化,下一步更要考虑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落在纸上、落在文字上。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实际上此行也是一次对高密传统文化家底的调研,通过调研增进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红高粱并非高密特产,在全国多地都有种植,但是为什么能够在高密这个地方被叫响,甚至成为一张高密的文化“名片”?《十月》杂志原常务副主编宁肯认为,真正来到高密的大地、见到高密的人,在一招一式之间都能感觉到高密“根”的深厚存在,这种“根”就是红高粱。虽然现在红高粱已经边缘化了,甚至已经形而上化了,它作为一种很高级的精神存在,它更重要的意义还是它最质朴、深深地扎在大地上的样态,由地下的根系一直贯穿到上面沉甸甸的红穗子,根扎得越深,植株长得越高。对于“红高粱”这张名片的形成,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西美协名誉主席谢麟认为:“为什么红高粱在高密能够作为一个文化资源来挖掘,除了莫言先生,高密的党委政府长期挖掘与推进地域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启发是很大的。把红高粱由农作物上升为一种精神来弘扬,高密已经做到了。”
“红高粱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中国红高粱文化研究院院长邵纯生说:“红高粱的精神:第一,在灾旱之年曾经是我们的救命粮;第二,红高粱植株坚挺向上,代表的正直向上的精神;第三,红高粱到了成熟的时候反而头垂了下来,这种谦逊的品德也是我们高密人民的一种写照。”
把“红高粱精神”落地
在高密采风期间,北京市丰台区作协理事王莺一直积极认真地询问着当地高粱的种植、生长、应用等情况并做详细记录,她说:“什么叫乡村振兴?什么叫文化振兴?文艺工作者要做的是什么?我们不把这个地方的经济带动起来,不把它的文化优势推广起来,我们就做不到实实在在的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就是要把文章写好,让大家知道有个神奇的高密,这里有产量很高、质量很好、口感很好的高粱,还能酿成好酒,尤其是回龙吟(高密)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这款酒,承载着美丽的中国故事——没尾巴老李的传说,不仅能给国家带来经济效益,更是在酒文化的传播中弘扬了高密的红高粱文化精神,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采风的意义。”
在同样种植高粱的东北出生和长大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晔原看来,高粱伴随着她的成长,“所以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文化早已消融到我的内心深处”。怀揣着对红高粱的美好记忆,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支持下,刘晔原曾组织摄制采风团队2010年春节期间拍摄了高密年俗,为的就是真实记录高密人的生活,宣传高密的文化。她说:“我先后不下10次来到高密,每一次都有很大的收获。我希望高密的文化资源能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和助力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自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通过高密红高粱文化节等渠道,“红高粱精神”得到大力宣扬,高密文艺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年来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面对当前高密文艺发展现状,高密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传洲感慨地说:“文艺的推动需要社会上更多有情怀、有责任担当者的参与与支持,回龙吟(高密)酒业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这个活动,对高密文艺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高密文艺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他们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学术的滋养。”
“古往今来,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没有一种物品像酒一样,在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诵和演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酒丰富了生活,也丰富了历史。回龙吟(高密)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焦绪杰是南京大学的优秀学子,她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校训浸润到企业文化中。她公司生产的每一瓶酒里,都饱含着对母校和故土的感恩与回报。”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邹亚军如是说。
回龙吟(高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焦绪杰,同时也是回龙吟(高密)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将高密的红高粱作了更为具体的“落地”——纯酿成酒,其酿酒粮食原料除高粱之外,别无他物。如今,回龙吟(高密)酒业有限公司获得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山东省妇联评选的“山东省百个巾帼好品”、新华社客户端乡村振兴频道“了不起的国货”等荣誉。“我们坚守无私奉献社会的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相继参与举办了红高粱之约·‘回龙吟’杯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散文季推优等活动,在半岛游戏官方登录和高密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打造了‘回龙吟’文化品牌,在新时代肩负起企业的社会担当。”焦绪杰满腔肺腑之言,坦言了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密人深受故土这片文化厚土的滋养,自然萌发的回报社会的真诚。
让“红高粱”成为交流纽带
从小听着母亲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长大的中国书协理事、广西书协副主席潘继坦,对山东充满了向往,他对2018年首次到高密时的兴奋之情记忆犹新。他说:“我从山水广西来到文化山东,踏进红高粱的土地,读着莫言先生的文章,来到莫言先生的旧居,通过与本次采风行作家艺术家们沟通,深深地感受到红高粱文化的影响和力量。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自己将不断用传统的笔墨歌颂历史、展现当代、描绘未来。”中国书协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秘书长张瑞田表示,高密和广西的交往在古代便已有之:“高密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有记载,高密诗派的形成、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他们在广西的宦游,彰显了高密持久的文化魅力。”
刘开渠画院副院长张怀伟早在2016年就在这里举办了一次展览,感受到了高密的热情——当时开幕时虽然下起了雨,但很多观众依然打着伞来参加开幕式,让他很感动。同样在高密举办过展览的还有广西书协原副主席、崇左市书协主席农恒云——2018年半岛游戏官方登录与高密市红高粱文化节筹委会在高密为他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我第一次在广西之外的个展就在高密,还为这个展览举办了翰墨时音文艺沙龙,今天在座的好几位领导和老师都是当时展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这次很开心能够来参加文艺名家高密行活动,我的初愿就是来感恩的。”
将“红高粱”文化再传扬
虽然“红高粱”已经发展成为一张名片,但是红高粱文化是鲜活的,随着社会发展也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那么,红高粱作为高密的一个文化标志,将来该如何再发展?需要艺术家和作家如何更好助力?
谢麟认为:“文化传承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努力,比如高密市博物馆、高密市美术馆、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馆、莫言文学馆已经有了,但是我们希望更多的高密历史文化能够以物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抱有同样观点的,还有《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穆涛,他说:“这一片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厚重之地,产生莫言不是偶然的,因为红高粱文化渗入了这片土壤。对这些文化领域的研究,建议加大从历史角度的整理,进行一个集中展现。”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对于高密文化的发展,对于红高粱文化的发展,中国金融书协名誉主席张铜彦表示:“要通过这一次采风活动虚心向高密人民学习,认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而增长知识、汲取营养、激发灵感,为高密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同时也向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此次‘红高粱之约’,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全国公安美协主席李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