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 书法> 资讯

学书断想

时间:2013年04月0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云翔
0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王云翔

  因受家学熏陶,我自幼就痴迷上书画。几十年来,尽管职业更替频繁,环境反复变迁,但学习书法始终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书法艺术发展至今应该是高雅的艺术,它应具备精美的技巧、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独特艺术。所以书法艺术需要传统文化的依托,需要技术书理的支撑。没有传统的根基,缺乏历史的积淀,是站不住脚的。后人学习书法首先是学习和传承,不能轻易讲创造和创新。古代书法大家的成就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晶。米芾用30年功夫学习古人,摹拓和对临而成为集古出新的巨匠。从接受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的性格、阅历、审美和知识结构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对同一范本的接受能力、理解深度以及掌握水平是不同的,故最后的表现手法和风格面貌自然有区别。从书法史的进程看,书法是稳变、渐变,而没有“突变”。经典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后人理应对前贤经典学习、汲取、消化、继承、变通。事物总是辩证的,往往不刻意创新的人,会在最后表现出真正的个性。

  孙过庭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学习书法必须经历笔成冢、墨成池的长期艰苦磨练,才能达到功深法备、炉火纯青的地步。学习书法,一定要深入学习经典传统,浅尝辄止是不能登入艺术堂奥的。大凡有成就的书法家,一定是经过长期的磨练,乃至毕生的探索和积累。只有这样耐得住寂寞,坐穿冷板凳,“乐之终生不厌”,才能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即厚积薄发也。书法是一种慢变量的艺术,任何形式的急于求成或急于求变都不符合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当代人以快节奏的浮躁心态来学习书法是不行的。

  刘熙载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是写人的,作品最后是作者学识、技巧、修养、性格、阅历、品格的写照。即“书乃心迹”也。而书法要靠长期的“悟”和“养”,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历练是无法得其三昧的。除此之外,还得留意书法功夫,要善于汲取物象的神韵精髓。如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书法结构的避让关系,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的神韵一般。

  楷书如达摩和尚面壁,是一种静的坐禅功夫,静能收其心,针对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提倡写笔法精到的楷书,尤其是小楷,对改变当前书坛普遍存在的技法不足是大有益处的。古代很多大家都能写得一手精美的楷书。欧阳修在《跋茶录》中说:“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难。”

  学习书法,我崇尚中庸之道即中和之美,我认为这符合传统文化儒道美学艺术观。孙过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含中庸之道,书圣王羲之书法轻重徐疾,行云流水,旷达但不狂放,即充分表现了中和之美。压抑性情、太呆板的“馆阁体”不行,而任笔成体、聚墨成形,点画结构经不起推敲的涂鸦之作是唬弄人、忽悠人的。只有中和之美才是书法之最高境界。人体需要营养平衡、阴阳平衡、酸碱平衡,同理也。其实,做人做事也是这样。好的作品一定赏心悦目,是一道惬意的视觉美餐。

  书法最容易介入,但最难深入,古人云“学如牛毛,成为麟角”,名世容易,传世难,一如攀登珠峰,欲登者众,登顶者少。艺术最终还是应该以作品说话,书法作品要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有远大志向的书法家,应争做名留青史而不是名流一时。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

Baidu
map